数字报电子报

2010年12月2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报纸电子版演示党报电子版:略论党报的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党报电子版:多媒体生态环境下的党报作为党报电子版:地市党报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党报电子版:浅议党报的运作模式党报电子版:直面媒体新格局 纵论党报新发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报电子版:略论党报的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

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党报面临巨大挑战。近年,党报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新形势和激烈竞争,党报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要保持主流媒体地位,处境不容乐观。本文拟从对党报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分析入手,为党报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一、党报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

党报的政治属性主要是指党报的党性和政治工具性。党报的党性即党报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完全一致,绝不允许违背党性原则,忠实地、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曾提出“全党办报”、“政治家办报”、“务使通讯社及报社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邓小平要求“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解放军报》时的讲话中强调党报“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在坚持党性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含糊和动摇”。可见,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无不高度重视党报的这一根本属性。

党报的政治工具性是由党报的党性派生出来的。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深刻指出了党报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认为报纸是组织、指导工作和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12页。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邓小平:《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并把思想战线上的战士比作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邓小平把报纸看作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和作党委实施领导意图最有力的渠道和方法,是比开大会、发电报等更有力的“笔杆子”工作。他强调,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喉舌论”思想,着眼于新闻媒体的政治属性鲜明准确地提出“喉舌论”思想,把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其地位和作用联系起来阐述,多次强调舆论的导向作用,深化了对党报的根本属性的认识。

党报具有使政治达到社会化的功能和作用。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人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并决定为巩固这个制度而努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使之将社会的政治规范内化。要言之,党报是党的思想工具、教育工具、舆论工具和领导方式。党报办得好坏反映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党报是体现鲜明党性的一种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党报作为大众传媒,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党报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形态,本身也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因此党报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也就必然具有文化属性。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多以百计。依笔者的理解,“文化”这一概念虽然千差万别,但总是涉及精神层面。即使包括物质含义的文化概念,其落脚点也是精神。从文化的影响力看,“文化”是“以文化人”,文化是塑造个人心智的力量。从文化的结构看,文化有两种结构——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深层结构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又不会发生变化的心理层次,以恒常稳定为其常态,渗透于现实日常生活的文化行为之中。这种结构可见于个体的举止和心态,又可见于同一文化的群体政治行为。浅层结构,是指文化深层结构的显性变体和不断的发展、变化、超越和自我更新。从文化的特点看,文化既有共通性、稳定性、大众性,又有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包容性、适应性和超越性。文化的力量不像经济、政治力量具体直接,其作用要在较长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但文化的精神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

二、强化党报文化属性的现实依据

要办好党报,就要始终坚持党报的政治属性,不断强化党报的文化属性。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具体需求将更为复杂。合理而稳定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文化基础。通过精神激励和舆论引导,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经济社会沿着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其根本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有形态和有效途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信心,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三,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现实的文化情境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同时,“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其工具性意义”,“媒体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供应源,现代人在精神消费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越来越大”。吴圣刚:《媒体文化研究纲要》,《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其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先进文化所包含的开放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不仅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成为执政党的政治优势,使执政党获得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一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渠道,也是党报赢得公信力的手段。政治提供正确的政策主张,但政治宣言、纲领往往是抽象、理性的。文化则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文化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涵育绝大多数个人的思想行为,能够把政治力量转化为文化力量,通过文化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行动。政治和文化同样无时不在,政治意图可以通过文化进行有效的传导。党报正是通过“传”的文化行为凝结社会的共同精神。

三、处理党报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认识和处理党报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关系应注意几个统一:

1.质与文的统一

质是指党报的政治内容,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文是指采用具有活跃性、创造性的文化形式和手段。在重视报刊宣传的思想性的同时,重视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使两者达到完美统一,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2.逻辑与感性的统一

党报要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主张。政治文本、政治话语如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大多数的社论、述评等往往具有深刻的逻辑力量。政治意图的传递、解析又要以感性的文化形态出现。因为感性具有吸引注意、打动人心的力量。

3.适应与说服的统一

适应是为了说服。毛泽东就曾指出,再重要的文章,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人看,或令人看不懂,没味道,就不会达到宣传目的,并要求报刊要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要注意吸取群众意见,群众“表示欢喜什么,不欢喜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党报要考虑读者的不同背景、知识水平的差异、觉悟的高低,这样才能适应大多数的读者,增强说服力,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更有力地发挥导向和教育作用。这里的适应不是迎合,而是领导的艺术、宣传的艺术。

4.权威性与亲和性的统一

党报的权威性主要是指报纸上所正确宣传的党的方针政策具有权威性。方针政策是原则性的,不容置疑。但党报不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专有读物,要面向大众宣传党的主张,就要“摆脱统治与被统治的思维,充分考虑所有参与者的意愿”。皮钧、高波:《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只有威严的说教,官腔、套话、空言连篇,将政治话语不断地简单重复、无限组合,无疑会疏远与普通读者的距离。邓小平曾批评:“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党的声音一定要准确传达,但要涤除指令色彩、说教口吻、文件习气,将政治话语转化为文化话语,以使党报具有平民化的品格,通过软性、弹性的文化手段解释政策、服务普通百姓,增强报纸的亲和力,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文化的亲和力会隐然产生感染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