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稿件平台是很好的经验 解放日报副总编 黄强 天津北方网讯:《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黄强表示,世博稿件合作平台半年的运行为党报间交流共享稿件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是个很好的尝试。
“这个平台在技术层面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事件适合拿到全国这个层面来共享,哪些又适合在区域性范围内共享,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黄强认为,稿件共享平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能让它流于形式乃至最终被荒废。就拿世博稿件合作平台来说,刚开幕的一段时间内,平台上的稿件利用率非常高,但随着世博会的进行,平台上面的稿件就很少有人采用了。
对于舆论新格局下党报如何创新发展,黄强认为,在如今这个媒体大发展的新时期,在电视、网络和都市报等多种媒体的压力下,党报的发展面临很大的瓶颈,那么党报要发展就必须要放开手脚加入市场竞争,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以深度报道,起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党报的职责所在。
全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 新华日报副总编张晓东
在此次会议休息期间,《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张晓东拿出了美国苹果公司新型ipad,浏览当日出版的《新华日报》。这立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记者发现,张晓东阅读的不仅仅是当日报纸的电子版,还有为适应掌上阅读习惯而专门编排的新闻界面。据张晓东介绍,《新华日报》前不久刚刚与中国联通和美国苹果公司合作,开发了《新华日报》掌上阅读系统。利用该系统,通过苹果ipad平台和联通的数据传输网络,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随时阅读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提供的最新新闻资讯。
江苏是中国经济大省,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一直是该省的发展特色。在巩固发行量方面,《新华日报》一直在不断努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若要有所突破,切实发挥党报的舆论导向作用,并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要与时俱进。必须要花大力气发展全媒体传播,从而扩大受众范围和党报影响力,这是每一个新华日报人的共识。近年来,《新华日报》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党报影响力方面进行着不断探索。其中江苏手机报已经远远超过报纸的发行数量,用户达200多万。虽然这些新媒体的发展还并不完备,但风头正劲。
与此同时,张晓东还表示,新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容,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党报要扩大影响力,以工作作风的改进带动话语体系的改变,采用群众语言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4月起,《新华日报》建立并实施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延续至今,已坚持四年。前不久,中宣部领导专门作出批示,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掌握突发公共事件话语权 吉林日报副总编伊秀丽
《吉林日报》副总编辑伊秀丽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一环。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它的震撼性、未来走向的不可预料性,直接牵动着受众的阅读期待。党报作为党的新闻宣传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引导舆论的重任,这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党报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需要和途径。
另外,伊秀丽还介绍说,在今年吉林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中,《吉林日报》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便派出记者分兵几路来到抗洪一线。第二天便推出专刊,着力弘扬讴歌抗洪抢险救灾中的英雄事迹以及灾区人民的坚强不屈,牢牢地掌握了话语主动权,为抗洪抢险救灾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找准定位、体现权威是党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根本。党报的优势是公信力和权威性,只有力促这一优势最大化,才能在这个媒体大发展的新时期取得“新闻大战”的全面胜利。
主流价值是党报无价财富 内蒙古日报副总编李玉林
《内蒙古日报》副总编辑李玉林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以及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党报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正在复杂化。党报发展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战略发展时期,如何应对,已成为各级党报谋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他说,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党报实现生存发展、再创辉煌,必须把握一条,就是要有主流价值。党报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文艺生活,必须要有发言权。而且这个发言权就是对读者的正确引导。这也正是传统媒体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是党报的无价财富。
他介绍说,在新形势下,《内蒙古日报》提出“新闻立报”的办报理念。新闻立报的本质就是,在提高新闻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和发挥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而推进报纸发行和广告创收工作。新闻立报,内容为王。党报要从过去单项宣传教育型向互动的服务型转变,坚持以服务读者为中心,树精品意识,抓主流新闻。
李玉林说,近几年来,《内蒙古日报》在坚持“三服务”、实践“三贴近”方面取得了可喜进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增强基层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注重民生报道等途径,实现了不同新闻内容的平衡协调发展,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跨媒体学习突破报纸局限 新闻战线副总编万仕同
作为出席本届“舆论引导新格局下的党报创新发展”论坛的嘉宾,《新闻战线》副总编辑万仕同认为新媒体对党报的冲击固然很大,但这也是党报发展的机遇。
面对报纸日渐式微的趋势,万仕同认为,当前应当加强媒体间的相互学习,这既包括报纸与报纸之间,也包括报纸与不同类型媒体间交流。万仕同告诉记者,相比近些年电视吸纳不同媒体成功元素,在节目形式、内容上的不断改进,报纸在向其他媒体学习方面仍显不足,虽然纸媒在传播方式上有自身局限,但也应放下身段,积极向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跨媒体交流。
在谈到党报当前面临的挑战时,万仕同认为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社应当从引揽各方人才、搭建人才平台的角度,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资源优势。对于如何发挥党报优势,万仕同说,一是保持和发挥机关报优势,党报在保持人才、资源、权威性、影响力等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开拓发展新的领域,形成新优势。在报纸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将优势实现最大化。二是发挥各报自身优势,各地报纸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不同风格报纸类型,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办报经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党报应当继续做强做大独有优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
主动担当发布主流声音 黑龙江日报副总编徐峰
如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徐峰认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责无旁贷,应该发挥主力作用、发表主导声音、引导主流舆论。
谈到党报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现状,徐峰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意识不到位,一些媒体,特别是机关报习惯了四平八稳的报道,不是经常发慢半拍的旧闻,就是等到事件处理结论认定后再“后发制人”,不但难以形成有效舆论,还会失去读者的依赖度和忠诚度,这势必丧失了党报发表权威信息的职责。
徐峰认为,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占有很大优势,关键是媒体要主动担当、把握尺度,发布主流声音,更有效地披露事件真相。实际上,突发事件报道做得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社会心理波动换取最大的社会舆论认可。徐峰说,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参与者,不是责任轻了,而是担当着重要使命。在具体工作中,应该责任落实到位,《黑龙江日报》今年上半年,从建立制度入手,要求全体编采人员做到不漏报、不迟发重要新闻,建立实行了突发性事件报道第一责任人制度。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求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获取第一手信息,此外还要坚持独家观察舆论参与、张弛有度。
重大报道实现联动、共享 福建日报常务副总编张红
新形势下,党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任务与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创新?如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福建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张红给出的答案是党报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以内容为主、注重有效传播,不断加强各党报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实现创新发展。
在张红看来,各省市的兄弟报社都有自身的特色以及其对党报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或先进经验。密切各省党报间的干部交流和区域共享,可以有效地实现相互借鉴,使各党报切实结合自身及地域特点进行个性化地再创新。
希望未来各省级党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部署报道上实现独家稿件、重点稿件的交换、共享和使用,实现重大报道联动、响应,并在新媒体、广告、发行等其他业态中形成互惠共享。
三种途径增强亲和力 湖南日报常务副总编马宁
面对新的受众需求和新的媒体竞争态势,省级党报如何巩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湖南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马宁认为,通过《湖南日报》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被受众所接受认可,传播就毫无效果。目前,一些省级党报存在不同程度的报道亲和力缺失,主要表现为领导活动多,基层活动少;会议报道多,事件性报道少;工作报道多,民生报道少;居高临下灌输多,平等交流沟通少。马宁指出,亲和力在党报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出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党报要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秒杀”读者,抓人眼球,首先要有亲和力,让读者感到亲切平和、有人情味,对读者有用有益,使读者爱看,才能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作用,才能实现其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马宁表示,增强省级党报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拓宽内容,增加民生新闻的报道分量;二是改进形式,增强读者的“悦读感”;三是不断创新手段,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但同时,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决抵制“三俗”。
《广西日报》副总编辑于起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来参加会议之前,更想了解各党报在创新发展中的解决技术性问题的相关经验。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感到,参会的一些领导和同行指出的问题更根本——虚假新闻,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它在新形势下展现出新特点。现在,一些机关报发布的新闻,也成为需要打假的对象,需要权威部门澄清事实,这样的情况在以往是不曾出现的。不管如何“新”,内容为王是不变的宗旨,党报在追求创新发展必须要做到真实、权威。
此外,于起翔还介绍了《广西日报》在创新发展中的一些尝试。省级党报,要因地制宜,才能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如今,《广西日报》立足于广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联系的桥头堡的地域优势,大打东盟牌,每天一个东盟版,发布东盟各国的相关消息。同时,利用新媒体,推出“东盟网”,扩大信息的传播途径。目前,“东盟网”中文版、英文版已经上线,越南文版、泰文版正在筹备之中。网络内容一部分来自记者采访的独家信息,另一方面与外国通讯社积极合作,共享信息。《广西日报》希望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
重视二次传播 坦言三点创新 陕西日报副总编 张若愚
作为新华社记者出身的《陕西日报》副总编辑张若愚,对于新闻感觉,对于党报发展总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理解和看待,在他眼中,报纸供稿单一渠道必将被突破,报网、报台、报报的联合与互动将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
对于党报创新发展,张若愚提出三点意见,首先党报要有更深的思想穿透力。要充分发挥党报言论、理论宣传的特色和优势,真正把党的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使党报的舆论引导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第二,要做精深度报道,提升报纸可读性。为了改变党报以往报道过于平淡、老百姓不买账的尴尬,《陕西日报》从2008年策划了《陕北观察》、《关中直击》、《陕南瞭望》三个专刊,就重要经济、民生以及重大战略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资讯,在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上更是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第三、重视新闻的二次传播。这是党报当前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有的报纸出于自身利益,对网站转载内容进行限制,这种做法既不利于报纸发展,也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面对新媒体,党报需要一种开阔的胸襟,富于远见的战略,决不能自断臂膀。
面对新闻传播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张若愚坦言作为党报需要弯下身子去学习,比如网络传播的手法和技巧,标题制作以及对都市类新闻的选择等等,都值得党报学习与借鉴。
在包容中引领多元声音 云南日报总编辑助理、编委 张学仁
《云南日报》总编辑助理、编委张学仁认为,当今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要求党报必须紧跟市场形势创新求变。
张学仁说,省级党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与其他新兴媒体相比,目前仍具有新闻宣传主渠道、正确引导舆论的权威、在受众中有公信力等优势,加之省级党报通过60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新闻报道经验,也是其他新兴媒体无法取代的。所以,省级党报更应顺应时代多元、多层、多变的特征,积极主动在包容中引领多元的声音,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广泛传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冷静观察社会走势,深入剖析新闻事实和背景,同时利用自己获取信息的优势,通过追踪报道、深度报道整合信息,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也就是依靠传递信息的高质量和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前瞻性,赢得并积累起公众的信服、信赖乃至依赖。”
《天津日报》和《云南日报》分别地处我国的东西地区,张学仁表示,有了此次全国党报总编辑会议搭建的交流平台,今后可以在新闻报道、信息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动,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经营理念,在力所能及、比较成熟的方面先行先试,让作为传统媒体的省级党报走出一条新路。
坚持“饱满阅读” 做好“加、减、乘法” 海南日报集团编委 华晓东
当前,在市场化报纸走向繁荣、互联网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党报传统的话语权受到分散和淡化威胁,普遍面临发行、广告下滑的局面,报纸版面充斥着一种单调的声音,一种死板的态度,一种限定的信息,信息含量的匮乏,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干瘪、枯燥、生硬、索然无味、“吃不饱”的感觉,被读者称为“干瘪新闻”,而这正是一些改革步伐严重滞后的党报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党报摆脱“干瘪阅读”,近年来,《海南日报》编辑部始终坚持“让党报实现‘饱满阅读’”的理念,通过将重大时事新闻本地化,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报道手段,让党报实现“饱满阅读”,让读者对阅读产生丰饱感和满足感。
对于实现报纸“饱满阅读”,《海南日报》提出了要为新闻做“加法”,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二度开发;为新闻做“乘法”,实现“新闻报道+互动评选+图书出版”多元开发,提升新闻附加值,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为版面泡沫做“减法”,精编精选信息,更多提供对读者有用和接近的信息。通过扩大新闻报道覆盖面,建立合理的版面结构,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作为海南全省最具权威、覆盖面最大、读者最多、实力最雄厚的《海南日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饱满阅读”的理念,不断提升报纸的影响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够办出强势媒体。
用定制式新闻满足受众 四川日报副总编 刘为民
《四川日报》副总编辑刘为民认为,建立全国省级党报合作平台十分有必要,并且合作层面不要仅仅局限于采编层面,在广告、发行、新媒体等诸多领域,各省级党报都有合作的巨大空间。
“1993年在唐山召开的首届党报会议我就去参加了,那时还仅限于评选好新闻奖。”刘为民回忆道,“18年后,我们建立合作平台,同时还深入交流了对党报发展的观点和心得,会议内容丰富了很多。”
刘为民表示,党报就是新闻的旗舰,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电视及网络并不会对平面媒体构成威胁。如果说网络是水的话,那么报纸就是纯净水,相较于网络的自助式新闻,报纸可以根据受众口味开展定制式新闻。目前,《四川日报》大力推进报网互动联合,针对上网本、掌上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新兴无线互联网产品,开通了西部地区首家手机报,使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抢得先机。
办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特色 西藏日报副总编 廖嘉兴
《西藏日报》副总编辑廖嘉兴说,和天津一样,西藏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拉萨,同东部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但西藏其他大部分地区还是相对落后,交通、环境等方面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加强全国各省级党报之间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希望《西藏日报》能与包括《天津日报》在内的东部沿海省市党报加强全方位合作,共同把西藏经济社会现状和渴望快速发展的声音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藏发展事业,推动雪域高原的经济腾飞。
对于舆论新格局下党报的发展,廖嘉兴认为,虽然身处欠发达地区,但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反分裂斗争前沿阵地主流媒体的《西藏日报》,面对西藏日益多样的传播手段、多元的舆论空间、多变的社会思潮,办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特色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除了《西藏商报》没有藏文版外,其他《西藏日报》旗下5份报纸全部拥有藏、汉文两个版本,西藏新闻网则开通了藏、汉、英三个版本。另外,将坚持党性原则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同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相结合是党报在新舆论环境下的立报之本。
格局做“立体” 内容抓“鲜货” 青海日报副总编 朱向峰
“在新的舆论环境下,党报应在宣传格局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这是《青海日报》副总编辑朱向峰的观点。
朱向峰介绍说,在宣传格局上,党报应有效拓展和延伸宣传的平台和触角。青海作为藏民族聚集地之一,独特的区域位置使青海在反分裂斗争中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此,《青海日报》主办了“中国藏族网通”。
“中国藏族网通”是我国首家大型藏文综合网站,目前已具有大型门户网站的基本功能,拥有藏文、汉文、英文三个语种,设立有藏域新闻、今日成就、民俗文化等46个基本栏,引起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它的开通不仅为藏民传递出最及时的新闻,也标志着《青海日报》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的新跨越,对进一步宣传青海、宣传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扩大青海知名度、影响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此外,根据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青海日报》还推出了手机报,及时报道本地及全球重大新闻。这些宣传新方式,都进一步扩大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开辟新的舆论阵地,在新的形势下有效传播出党的声音。
而在内容创新上,朱向峰认为党报应该向都市类媒体学习,摒弃一成不变的报道方式,多抓“鲜货”,不断提高党报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细”上下功夫 “巧”上做文章 新疆日报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 彭克诚
“报纸办得好不好,吸引力、感染力强不强,关系到我们省级党报有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十八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会上,《新疆日报》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彭克诚说,《新疆日报》在围绕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坚持“三贴近”原则,群策群力,在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党报的影响力。
彭克诚介绍,《新疆日报》是汉、维、哈、苏四种文版的报纸,既要承担重大主题报道的任务,又要让群众喜闻乐见,对各族采编人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新疆日报》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在新闻报道中,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提出了“短”、“新”、“情”,例如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报道中,为了使这些成就报道入耳、入脑、入心,确定了在“细”上下功夫,在“巧”上做文章,记者深入基层,从群众身边的具体人和事着笔,不是抽象的结论表述,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面对新形势,媒体迫切需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彭克诚说,《新疆日报》专门成立了策划部,遇到重大宣传战役,总编辑亲自坐镇,主持跨领域的集体策划,甚至将策划延伸到全体采编人员。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舆情调研机制、新闻督察机制以及创新创优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