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20年11月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53BK电子报刊系统副刊 乡音是一首缠绵之歌 缕缕乡情情未了 谜 语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缕缕乡情情未了

——有感于《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出版发行座谈会

□ 作者 陈丹玉

坐在回莞的高铁上我望出窗外,铁道两边的一个个村庄倏然闪过,村庄里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房子或小洋楼,就像一个个卫兵一样守护着村庄。这是一道恒古不变的风景,高山内外,河流远近,村庄、农舍、田地,一片片、一块块,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与日月同辉。尽管,改革开放40年了,多数的村民走出村子到城市谋生,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待多久,即使在城市租房,也要省吃俭用回到村庄建一座房子,因为村庄是他们的根,房子是他们的灵魂驿站。这就是中国人,根之所在,情之所系,更是游子一生的追随。这窗外的风景,一再触动着我,翻看着手里捧着的书《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我想着铁叔和铁婶,想着铁叔在昨天电视台专访时那份拳拳赤子之情,诚朴得像邻家大叔对着孙辈唠嗑一样,我又泪流满面。

昨天,铁叔新书《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出版发行座谈会,家乡的好多文人墨客、政朋商贾都到会祝贺,并纷纷发表感言。都表达了对铁叔在音乐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勇气和精神的敬佩、都感动着铁叔20年来退而不休、仍满怀热情与使命感,为家乡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弘扬,呕心沥血。还有不少未能到场的嘉宾发来贺信,其中,马思聪先生的侄女、马思聪基金会副会长马之庸女士发来贺信:“勇铁老弟:得知《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在家乡海丰举办‘出版发行座谈会’的喜讯,十分高兴……你在音乐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你为家乡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弘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还为西秦戏剧目《留取丹心照汗青》、白字戏《龙宫奇缘》等配器,丰富了传统乐队的色彩,获得观众广泛赞扬。尤其是对汕尾漁歌的挖掘、学习、发展创新,使其提高到新的高度,为汕尾漁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立下汗马功劳。今天你的《海丰方言歌曲》又与乡亲们见面,让大家看到汕尾市民间音乐更多采,也为中国灿烂的音乐园地增添一杂草根花尕,感谢你的奉献!相信座谈会能鼓舞汕尾市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们,学习你热爱家乡民间音乐、传承、发展创新的精神,为繁荣汕尾市的文化艺术而努力。”旅美海丰籍爱国商人余大胜先生在贺信中写道:“陈老师,您好!阁下写成《陈勇铁海丰方言歌曲》,令我十分高兴和欣敬。千百年来,家乡流传的方言歌曲丰富多彩,楚楚动人,阁下将其精髓集中于书中,展现了阁下的才华和专业精神。能为家乡的民间文化事业做点好事,是人生快乐所在,美感所在;阁下的才华能与家乡民间艺术结合,必将孕育出更多更灿烂的作品。”

我因为是丛书的组织与牵头人,也有幸参加座谈会并发言。本打好腹稿,说说我跟铁叔因书结缘两年多来聚聚叙叙的故事,可是发言时看着眼前厚厚的书和身边淳厚的谦谦老者,我哽咽了,以免失态我居然草草结束发言。最后坐在长方桌对面的汕尾职院的傅院长发言,傅院长动情地道来铁叔退休20年来往返家乡与福州,不辞劳苦,为出版和展演《汕尾漁歌集》《蛋家风情》十三章和《海丰民谣》等鞠躬尽瘁。傅教授数度哽咽甚至落泪,旁边职院的几位老师都泪流满面。会后,职院陈婵贞老师同样动情地跟我微聊:“我与理性的傅院长共事将近25年,见过他两次动情:一是2007年学院评估时向专家讲述学院发展的艰辛历程,另一次就是这次在陈勇铁老师新书发行座谈会上。从2007年与勇铁老师相识至今,我们见证了81岁的陈老师赤诚的乡土情怀!受了委屈,不抱怨不计较,且还毫不保留与人分享他的艺术成果!”

记得去年12月初,海丰白字剧团到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彭湃之母》,作为总指挥,80岁的铁叔在台上指挥两个来小时,演出结束,因为与老友多叙旧耽误了跟剧团一起坐车回酒店的时间,走出纪念堂,发现其他人都走了,我和我的学生津儿想要打电话给剧团或同行的有关领导叫车来接,铁叔却坚决不允,连连说“侄儿,快半夜了,让他们好好休息去,叔和婶慢慢走过去,酒店就在对面。”是的,酒店就在纪念堂对面,但是要绕一大圈。恭敬不如从命,我和学生只好挽着两位老人的手,在半夜的广州街道,迎着12月的风,谈着演出的效果,慢慢地走到酒店。

铁叔20年来每次因渔歌队或海丰剧团需要回乡,不管待一、两个月还是大半年,和铁婶都住在简易公寓,吃工作餐,或者铁婶在公寓随便煲点粥喝。昨天座谈会和电视台专访结束,我知道酒楼大餐对铁叔毫无吸引力,我和同学皓弟带两位老人去大排档,各自要一碗麻鱼粥一碟咸虾仔,铁叔吃得那份满足和愉快,感染着我和我的同学。

隐舍召集人刘盛悦先生曾说,铁叔在60岁至80多岁期间,回到家乡,发掘整理渔歌文化并编撰成书和推动到广州、北京演出,更多的是“情怀”推动,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海丰人的家乡情结,对保护家乡传统文化是莫大的贡献,对个人是人生的一种最高价值体现和超越。

铁叔耄耋之年每年多次往返家乡与福州,挖掘整理家乡歌谣,也是精神文化的寻根之行,这播下的种子,哪怕是野草蔷薇般的文字、音符,也是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核。读铁叔的书,哼哼歌谣,我感觉我得到一种根性上的教诲。

将近三年来,因为这本书,我经常跟铁叔聚聚叙叙,学习到了以往任何时候都学不到的人生认知:唯淡泊与宁静才致生命之厚深、人生之高旷;赤子之情,仅以尽心尽力践示之。今天,不管尘世如何喧嚣,我在生活和教学上多了一份平和和高远。感恩铁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