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10年12月2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报纸电子版演示周刊电子版:一本女性周刊定位的案例分析周刊电子版: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周刊电子版:生活周刊同城竞争简析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刊电子版: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

新闻周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媒介形态,不论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传媒生态的角度来看,都是新闻传媒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新闻传媒一起,在建构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中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在中国,由于新闻周刊虽曾在历史上有过一度辉煌,但却又曾在中国大陆中断3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种新闻传媒形态才重新崛起,因而,学术界对我国新闻周刊的研究尚不多,认知也较为有限。齐爱军的《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以文献研究和通过面对面访谈进行的现场调研为基础,结合理论思考与对于我国若干著名新闻周刊的一些文章的文本分析,对新时期中国大陆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展开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堪称加深对新闻周刊这一传媒形态的认识之难能可贵的尝试。其对于“没有现成的研究框架”的研究现象,摸索着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述的勇气,值得钦佩。

《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与发展》首先在开篇第一章展开了对新闻周刊的媒介形态辨析及其精神传统的梳理。在进行对新闻周刊的媒介形态辨析中,作者提出,新闻周刊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其首要特征就是“刊”形态,“与报纸、书籍相比,‘刊’具有它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第2页。)“‘刊’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而存在的,在现代社会,它还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广告品牌媒介而存在。”(第3页。)作者把新闻周刊的“刊形态”同对新闻周刊的评价指标联系起来,并将个性化和“个性化阅读供给”视为“新闻周刊与新闻周报的主要区别”;在作者看来,由于新闻周刊是一种“消费附加值高的产品”,其消费是“个性化消费”,因此“编辑力”就成为把握新闻周刊制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第4页。)作者还提出“新闻力”——书中将之解释为“对新闻的敏感度、深度、态度的把握能力,对新闻重大选题的策划能力和对周新闻的梳理、整合能力”——是衡量新闻周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阐述为何对新闻周刊而言这种能力特别重要时,该书认为,这同这一媒介形态的出版周期有关,是因为新闻周刊上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分析是“‘周’时态”的,而“‘周’意味着一个最小的总结单位”。(第5页。)关于新闻史上中国新闻周刊的精神传统,该书作者将之概括为两个,一是政治家型报人办刊,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政治勇气、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活动能力,二是办刊者的创新精神,并且是同与受众的互动联系在一起的创新精神。(第26页。)

在第二章中,该书对新时期中国大陆的新闻周刊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探讨,以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这种新闻周刊诞生的社会背景,把这种媒介形态在新时期的崛起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以及新闻改革的阶段性推进联系起来分析,认为它们是在一系列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诞生的,尤其是市场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信息消费型”受众的形成,对信息梳理、整合和深度分析报道的社会需要,在杂志上投放广告的市场的支持,专业杂志的设计人员和作者队伍的人才资源储备等条件。作者还在这一章中按照新闻周刊(作为针对细分化的目标受众的媒介形态)由于其所定位的受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理念和运作方式,将我国新时期新闻周刊分为“两种类型三种样式四个类别”,即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个类型,报纸型、杂志型、书籍型三种样式和时事政策类、文摘类、新锐时政类和新锐时事生活类四个类别,以此来描绘其整体面貌。作者还以我国新时期若干著名新闻周刊作为个案,探讨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闻周刊的成长轨迹,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以及新闻改革的阶段性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媒体在经营中运用市场细分、受众细分的原则进行传媒市场切割,导致了新闻周刊创办高潮的出现。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新闻周刊,又是在这个总体大环境下,各有不同的成长道路,从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历史‘胎记’:《瞭望》和《半月谈》的党刊背景、《读报参考》的市民‘参考’取向、《南风窗》的‘政经情结’、《三联生活周刊》抹不去的‘人文’韵味、《中国新闻周刊》的中心社新闻特征和《新民周刊》脱不了的‘海派’风格。”(第63页)。

接下去,该书以三章的篇幅,从基本策略和叙事风格、盈利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崛起的我国新闻周刊的发展现状。书中第三章“新闻周刊的基本策略和叙事风格”把此类媒介的新闻策略归结为“策划为王”,将其编辑策略归结为“受众之上”;而对于叙事风格,则用“追求差别化”来予以概括。该章还具体分析了5家著名新闻周刊各自所呈现的叙事风格:《中国新闻周刊》简洁、亲和并略带幽默的风格,《南方周末》追求“宏大叙事”的“精英式”叙事风格,《三联生活周刊》以文化视角和人文关怀的思路处理新闻信息、温文尔雅的叙事风格,《新民周刊》“平”和“细”的叙事风格,以及《新周刊》的时尚化、戏说化和口语化的新锐叙事风格。(第119页-131页。)在作者看来,差异化的叙事风格给新闻周刊的读者带来了阅读快乐,弥补了它们有时在新闻性上的不足,并且属于我国新闻周刊目前发展中较为成熟的一个方面。(第131页。)

关于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盈利模式,该书的第四章将之归纳为“复合型”:即以广告+发行为盈利根基,以精心策划、小心维护的品牌经营实现盈利区拓展,以资本运营达到借力发势、迅速壮大自己并向集团化发展。(第132-151页。)

在探讨当前我国新闻周刊存在的问题的第五章中,该书分析了新闻周刊在时政新闻中的“操之过急”;在定位方面因对自己的受众面目把握不清而产生的摇摆迷茫。此外,还指出了如何面对来自新闻周报的竞争也是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之一。

最后,该书在第六章中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周刊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该书作者首先从宏观形势上作出了我国新闻周刊发展空间巨大的判断,从与我国加入WTO相联系的媒介生态的改变、庞大的周刊受众群的形成与包括新闻周刊市场在内的期刊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构成激烈的竞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期刊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的原因。接下去,作者从新闻周刊运作的层面,阐述了我国新闻周刊的壮大之路,以“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职业化”加以概括。

纵观全书,大量获自深度访谈的材料显示了该书作者深入多家新闻周刊运作现场进行调研的踏实作风,其对获自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与对有关文献的综合运用,展示了作者对有关材料具有很好的综合把握能力。此外,书中也不乏作者自己的分析与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该书较好地将资料性和理论探讨融为了一体。

《新时期新闻周刊的生存和发展》集中探讨我国新闻媒体领域中历史较短、处于发展变动中的一个类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周刊的早期研究之列。因而该书中的一些观点尚属于探索性的,其意义不在于可以成为定论,而在于提供对这一媒体类群进行思考的参考点。大量获自对一系列新闻周刊负责人的访谈的材料在本书中的应用,本身也带来媒体的自我评价需经历实践的检验以及该书在材料应用中如何充分融入实践对之的检验的问题。而一系列提法新颖的概括在增添该书的概括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超越“标签式”语言的问题。我们期望,伴随着我国新闻周刊的发展,该书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不断发展,不断推出深入探讨有关问题的新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