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腾杯换水 智慧成长

2017年05月19日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张晓燕老师为全校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按照惯例,听完她的说课后,听课教师要对这节课进行评议。尽管评课前我给过暗示,但在评议过程中仍发现,只要别人提出商榷、异议时,她就听不进别人的话,更不愿吸纳,以为对方在与自己作对,马上解释、争辩一通。本来有的老师还想再提一些意见,看到这种情形,都欲言又止,敷衍几句算了,教研活动不得不在这样的辩解中收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人,欲再寻名师点拨,听说某名山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前去拜访。

到了寺庙里以后,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他很是不高兴,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也算小有名气,方丈却派个小沙弥来接待,太看不起我了吧?后来老方丈出来,他对方丈也是表现得十分不满,态度傲慢。结果老方丈还是非常恭敬地亲自为他沏茶,但在倒水时,明明茶杯已经满了,老方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老方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这里求教?

这位老师不正像故事里盛满水的杯子吗?各行各业中,许多人杯子里的水总是满满的,容不得别人再往里面添加一点,教师也如此。有的老师固守自己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应付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没有适时腾空自己的水杯,也没有及时更新杯子里的水。

毋庸置疑,教师站在台上授课、说课肯定比坐在台下听课、议课要难得多。但是集体评课、研讨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如果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评课、研讨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学能力又如何迅速提高呢?

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特殊性,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站上讲台授课,有一种众人之上的尊贵感。长期执教,可能会养成喜欢教育他人的习惯。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便顿生抵触情绪,有被教导的不适感,自我能力被否认的不悦感。久而久之,就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缺乏虚怀若谷的意识。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就是为了能听取别人不同的意见,能容忍别人不同的观点,能接受别人刺耳的批评。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很多人终身追求,都难以掌握其真谛,领悟其中的奥秘。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需要有海纳百川、集思广益的心态,敞开胸怀接受别人的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从教一段时间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累积了一定经验,出现了职业倦怠。有时候,有的教师也能感觉到自己理论的匮乏、观念的陈旧、方法的落伍,但要走出这种误区就太难、太累。于是,就产生了“满杯现象”,拒绝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适时倒空杯子里的水,就要敢于把杯子里的沉渣倒掉,并且清理干净。特别是昨天获得的荣誉已成为过去,不要总是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让它们成为自己前行的绊脚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时代淘汰,勇立潮头,教师就必须学会开阔胸襟,适时腾空自己的水杯,更换自己杯子里的水,以人所长,补己之短,永不满足。

(韦仁翠 作者单位系安龙县招堤街道第一小学)

上篇:安顺市西秀区安大学校为患病学生举行爱心募捐活动
下篇:家乡的羊肉粉
分享到

© 2024 数字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demo.53bk.com/Content/weixinlogo.png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报发布软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更好,用户轻松发布报纸电子版。
http://demo.53bk.com/m/content/2017-05/19/002259.html
数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