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
3月5日,当现场聆听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句,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为之一振。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若干建议》的提案。
和王全书委员一样振奋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委员,这位学者可以说是每年两会上提案数量较多的“提案大王”,今年又带来了23个,其中《关于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新型政社关系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 “提得很及时”。
“正是起步阶段”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意见》,这是中央政府首次颁布针对购买服务的专项政策性文件;在地方层面,许多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展。
“关于这项改革,步子走得很紧。”王名委员向记者细数了关于该项改革的时间表——社会体制改革去年3月开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9月出台,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向社会购买。而财政部已初步确定将农业部、教育部等19个中央部门纳入2014年度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计划。
“正是起步阶段。”王全书委员说,从中央到地方,就购买服务在财政这块大蛋糕上切多少、怎么切,是问题也是期待。
初露设租、寻租等隐忧
“政府购买服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逐步开放一部分公共领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王名委员说,但由于旧的理念、体制的束缚,购买服务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稳定性差、随意性强、工具性强”,这是王名委员总结的三个倾向问题。他解释说,购买服务尚未纳入法律法规,地方性的规定也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保障;购买服务公开竞争未成为一般原则,评价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善;许多地方重项目不重组织、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当下不重未来,使得购买服务往往停留在工具层面,难以提升到战略高度。
王全书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管理缺乏统一要求、项目与资金管理衔接不畅等原因,违规、垄断、挪用、截留、侵占、暗箱操作、逆向选择等乱象浮现,初露设租、寻租等贪腐隐忧。
让普通民众成为直接受益者
王名委员表示,只有积极推进和落实政府转移职能,加大向社会放权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才能使购买服务常态化、普遍化和可持续地贯彻下去。
在厘清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王全书委员建议:“首先向百姓问需,从中筛选对路的项目;经过评审,设定具体服务指标、标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评议,确定购买项目。”他的关于购买哪些项目的建议,目的是让该项改革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包括养老助残、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等在内的社会公益服务,与政府机关自身利益关系不多,却与增加群众净福利直接相关,应作为当下政府购买的重点。”王全书委员强调,“直接受益者应当是普通民众,而非职能部门、公务人员。”
这一建议也是为改变政府转移职能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谨防部分政府机构异化为“雇主”,利用购买“岗位”养人,或利用购买服务变相“甩包袱”,将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变成“雇主与伙计”关系。
提高监控技术、建立严格专业多元的监督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考评是两位委员共同的呼吁。
王名委员建议: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服务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与动态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采取补救措施降低风险;建立严格专业多元的绩效评估机制,创建开放性的评估系统,健全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建构一个程序透明、过程开放、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报记者 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