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的都市类报纸正逐步摆脱低级的同质化竞争并开始向更成熟的差异化竞争过渡时,贵阳的都市类报纸却仍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同质化的局面成为了制约贵阳都市类报纸发展和进步的“瓶颈”,阻碍了报业的繁荣。如何突破“瓶颈”找到出路,让贵阳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贵阳这个拥有350万人口的西部省会城市里,都市类报纸主要有三份:《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和《贵州商报》。除了这三家都市类报纸外,贵阳的报业市场上还有几家周报,如《西部开发报》、《经济信息时报》、《新报》等,但这些报纸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相对影响不大。所以,贵州报业市场的竞争与“厮杀”主要是在这三份报纸之间展开的。由于这三份报纸均定位于都市报,并且都在全力争夺贵阳市场,因此,激烈的同城报战不可避免。
只有裂变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有进步。生存的压力和同质的尴尬促使贵阳都市类报纸必须清醒地看待今天的现状、认真去思考明天的发展。贵阳都市类报纸要想走出同质化困境,以下四个方面应该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报纸竞争从同质化到差异化的转变关键是创新。就贵阳的都市类报纸而言,由于各类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调动,现在留出的创新空间其实是很大的。
1、报纸定位的差异
造成贵阳都市类报业市场同质化混乱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纸定位的模糊和趋同。
《贵州都市报》的定位是城市报、市民报、生活报。它的办报口号是:愿有格调,愿涵盖广,愿有特色。而《贵阳晚报》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后仍然没有提出自己的办报口号。这样的现状更是突显了报纸在定位上的模糊。《贵州商报》提出了“社会新闻经济观,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办报理念。可惜的是,在具体的办报过程中,这一独特的办报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贵州商报》实际的新闻操作还是没有脱离都市类报纸的窠臼。一份报纸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而贵阳的三家报纸虽然各自在办报口号和定义上存在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但实质上都是定位于综合性市民生活类报纸,读者群也都定位在中低收入的普通市民。模糊和趋同的报纸定位造成了报纸对同一读者市场的残酷争夺,其结果只能是三家报纸在各方面的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贵阳都市类报纸要想在竞争中走出一片新天地,首先就应该在报纸的定位上下工夫,明确报纸究竟是办给谁看的,即锁定报纸的目标受众群。这也是报纸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要走的第一步。
2、报纸内容的差异
内容异质策略可以为报纸的发展和成长培育更为庞大的稳定的受众群。对于想走出同质化困境的三家贵阳都市类报纸而言,内容上的创新刻不容缓。
原创作品是报纸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关于报纸原创作品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贵阳三家都市类报纸都有相当数量的自采稿件,但是这些稿件在关注点、切入点以及整体结构上差别不大,看不到特色,相似的新闻价值判断使得各家报纸常常将同一事实、甚至同一事实的相同角度做为报道的对象。即便采写的记者不一样,可最终读者阅读和接受后的感受却是类似的。这样的“原创作品”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无法为报纸在内容上的独特作出贡献。
在内容方面,实用性的信息是提高读者阅读的重要一环。贵阳生活服务类报纸虽然有创刊于2004年的《新报──消费购物指南》,但由于采编能力的不足以及报纸设计上的种种缺陷,这份报纸至今仍未显示出足够强大的发展动力,它的社会影响及读者数量与三份都市类报纸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这样,就使得贵阳的报纸在生活服务类信息的供应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而作为综合市民报的都市类报纸完全有能力去弥补这方面信息的不足。报纸可以通过关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信息,让报纸的原态生活味变得更充盈。
创刊时间最晚的《贵州商报》之所以能在两份老牌报纸的夹击中生存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经济报道领域的创新和偏重。可惜的是,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由于专业人士和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加之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活力的不足,使得《贵州商报》难以继续在经济报道领域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只得改变初衷,放弃了对经济的关注,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会新闻,开始了与《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在同一报道层面的搏杀。很快《贵州商报》尝到了优势和特色丧失的苦果,它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和悠久民俗文化的少数民族大省。这样的背景使得文化领域的报道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比如“人文贵州”专版,它是《贵阳晚报》独家拥有的专版之一,通过对贵州人文风情的相关报道和展现给人以高雅、智慧的感觉,报纸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除此之外,对贵阳都市类报纸而言,内容上因地制宜也很重要的。贵阳都市类报纸有着不同于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阅读环境。贵阳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相对来说更闲适,少了大都市的紧张与刺激,多了几分悠闲与缓慢,这就带来了报纸在内容设置上有别于其他城市都市类报纸的一些特点。既然是都市类报纸,就可以推出纯属于当地人的专栏,如“贵阳生活”之类。可以不追逐“大新闻”,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但却是从贵阳人的生活切入,让读者可以真实感受到贵阳的生活,真正做到把新闻纸办成“实用纸、“生活纸”。
二、注重品牌建设,培养忠实读者群
对于报纸而言,品牌是一张报纸的价值符号,代表的是这份报纸提供给读者的价值。重视品牌建设,制定优势品牌战略是今天以及未来报纸在规避同质化竞争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贵阳的都市类报纸在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遇到了的一个共同的“瓶颈”——品牌。相比其他竞争力因素,贵阳都市类报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贵阳三家都市类报纸中相对发展较为成熟且历史较长的《贵阳晚报》,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在贵阳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但是距离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目标仍然还有很长的路。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内容方面的,除了要拥有自己的名牌栏目外,还包括名记者、名编辑的培养和塑造等众多环节。报纸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要由记者和编辑来完成的。培养和塑造优秀的从业者是打造报纸品牌影响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品牌理念是报纸的灵魂。报纸应该多做品牌建设的工作,大力培养品牌记者,学会创办自己的品牌栏目,通过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栏目来培养忠实的读者群。只要策略运用得当,坚持用差异化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终有一天,贵阳的报纸也能走上以品牌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提升媒体自身的学习能力
传媒业是“智慧创新行业”,它处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环境中。传媒自身的学习能力足以影响和决定它的发展前景。那些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的媒体往往具备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特质。
相对于其他纸质媒体十分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广东,贵阳的报纸更多时候扮演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既然是学习,模仿和沿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未来我们可能实现超越的必经过程。但是,只有创造性的模仿能使报纸避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报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自己去模仿和学习无可厚非,但害怕的是一味的“克隆”和无节制的跟风,完全丢弃了自己的特色,彻底丧失了自己的风格。
贵阳三家都市类报纸的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它们普遍缺乏业务学习探讨的氛围和环境。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和切磋较少,即便是在同一家报社从业者也很少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探讨。封闭式的学习和工作似乎成为了从业者的共识或者习惯。善于学习的人才可能有创造力,善于学习的团队才可能有竞争力。没有了思想的碰撞和经验教训的交流互换,记者采写能力的提高以及媒体整体水平的提升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偏居西南的贵州报业来说,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媒体的长处,还要学习不同发行区域优势媒体的特色。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为媒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四、调整人才结构,规避近亲趋同
报纸的风格与报纸从业人员的风格有着较大的相关性。人才近亲趋同化,使得新闻操作模式化成为了必然归宿。人才的趋同阻碍了个性鲜明的办报风格的出现,也加剧了报纸同质化的竞争。所以,调整人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非常关键。贵阳三家都市类报纸采编人员的来源基本相同。这样的人员构成使得各家报纸在风格、编排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趋同就难以避免。广州、北京的办报水平被公认为是国内最高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城市是我国报业人才聚集程度最高的。报业人才汇聚一地,各种观念、各种思想彼此碰撞,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贵州的媒体在招收新生力量时也受到了地域的限制。由于贵州、贵阳的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够,且地理优势不明显,经济欠发达,所以很难吸纳到优秀的人才。各方面的原因让贵州媒体在招收人才时失去了吸引力,这样的局面又反过来影响了贵州媒体在寻找人才时思路的开阔和勇气,总认为优秀的人才是不会到贵州来的。贵阳的报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整体的办报水平就必须认真借鉴北京、广州等城市在人才引进和交流上的成功经验,规避“近亲繁殖”,真正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为优秀人才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贵州都市报》总编辑彭晓勇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决定未来报业的走向,没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适应市场生存的经营队伍,报业就很难发展长久。”[1]人力资源是现代竞争最核心的资源,也正是报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最稀缺的资源。人才是传媒生存发展和强大的最终决定力量。贵阳三家都市类报纸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制胜的可能,人才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
贵阳都市类报纸要想大踏步发展,要想从容应对未来更激烈和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走出同质化困境。因为同质化满足的仅仅是一个新闻消费层面受众的需求,其后果却是其他新闻消费层面的空白与已有新闻资源与效率的浪费和牺牲。在贵州这样一个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繁荣”更应该成为媒介的主流,报纸应该有各自的特色。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极度浪费,不利于贵州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当真正实现了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竞争的转变,报纸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角逐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