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报纸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现状。一方面,几大报纸间为了争夺优势地位展开激烈竞争,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了争夺有限的广告资源展开激烈的角逐,新闻大战走向白热化的阶段。
一 兰州报业市场概况
兰州的平面媒体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它们犬牙交错,以自身独特的定位大都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长期的竞争中,有的走向衰弱,有的则慢慢发展起来。纵观兰州报业市场,可以发现,目前兰州市场上没有一家具有权威性、普及性,占绝对优势的报纸.
第一,都市类综合报纸。主要有六家,分别是《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鑫报》、《都市天地报》、《甘肃青年报》。其中《都市天地报》、《甘肃青年报》在几年的恶性竞争中已经暂停出版。《鑫报》也曾停刊过一段时间,后来存活了下来,并有所发展。这类报纸在兰州报业市场占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在办报方针、服务对象、报纸内容、发行方式方面基本雷同,没有一家形成压倒性优势。
第二,政策性日报类报纸。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为代表,报纸风格与内容方面仍然侧重于时事政治与政策解读,版面比较严肃,受众范围依旧集中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市民中间发行量很小,和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今年《甘肃日报》开始改革,从体制到版面都有所调整,未来发展状况如何不得而知。
第三、消费类报纸。以《甘肃广播电视报》、《兰州广播电视报》等为代表,这些报纸传统上以业余文化信息、消费信息、生活常识为内容,和一般市民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读者对象主要集中于家庭妇女、老人、青少年,拥有固定的读者群体,但是社会影响力在逐步降低。
二 几大都市类报纸解析
(1)《兰州晚报》
《兰州晚报》是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社下属的最大一张报纸,由于其创办已有20多年,在读者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其在兰州都市类报纸中资格最老,现在的主要优势来自兰州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近20年的时间中,兰州人只有《兰州晚报》可以阅读,在1997年之后,才有了《兰州晨报》、《西部商报》、《都市天地报》等报纸。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打破这种习惯也需要时间,因此,与新兴报纸相比,它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兰州晚报》的优势还在于它有一批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传媒人,在新闻经验、新闻来源和整体配合上是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
但《兰州晚报》的弊病也出现在以上几个方面。习惯养成之后便有了惰性,但读者在习惯的同时又有了求新的意识,《兰州晨报》的崛起便是明证。而人员老化的问题与《兰州晨报》相比更显得突出,有经验便意味着有规律可循,有规律便意味着创造力的减少,求新求变在这几年的《兰州晚报》时有体现,但不足以应付现在的竞争。而且,《兰州晚报》现在的致命问题在于中层传媒人能力的老化和缺乏。这几年《兰州晚报》的几次大动作,例如航拍兰州、老照片、房产版和汽车版的建立等等。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一张现代报纸中,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老总亲力亲为,而中层却几乎没有什么创造力的话,这张报纸在短期内可以发展,但没有长远的动力。
从报纸本身来看,《兰州晚报》到现在为止依靠的还是旧体制中积极的因素,比如新闻来源的广泛、原有人员的经验、20年报纸的厚重和力度。在资源整合上,带有旧体制的影子和无法克服的弊病——新闻观的旧化、外来资源的缺乏和时代感的匮乏。从几个大的版块来说,房产版经营的是好,但没有作好服务和自己的文化特色;汽车版服务做的好,但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新生活周刊的社会影响力和时尚感都不错,但与整个报纸的风格不协调。
(2)《兰州晨报》
《兰州晨报》在1997年晚报一统天下的时候便能立稳脚跟,并迅速发展起来,到现在基本占据了兰州报业市场第一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最早将社会新闻的理念引入到兰州,正是凭借省级报纸的位置和社会新闻的群众公信力。与《兰州晚报》的老体制不同,诞生不久的《兰州晨报》没有太多的包袱,唯一的负累在于每年给甘肃日报社上缴的800万,这对于《兰州晨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在创办之初,《兰州晨报》上下齐心协力将报纸搞得有声有色,但在甘肃日报社的“压力”下,心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甘肃日报社将自己的旧楼装修得很豪华的时候,晨报也将自己的办公条件弄成了全国一流,大开间、上网宽带。从一个方面来说,将办公条件搞好对于编辑记者来说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反映了心态上的变化,创业的心态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守业的心态。守业的心态同时表现在新闻方向的变化上。
《兰州晨报》靠社会新闻起家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做大之后却收敛起了自己的锐气,显现出一种典型的“小农思想”。由于《兰州晨报》收敛了,才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兰州晚报》壮大的时间和空间。还有一个明显的漏招是四川人马的介入和离去。引进人才是好事,但在一个地区盲目引入其他地区的人才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三峡都市报》的几员大将本来应该给《兰州晨报》带来全新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但其结果是造成了内部的不团结,《兰州晨报》现在的情况与此事有很大关系。
中层的弱化是致命伤,这一点也同样在《兰州晨报》有所体现。在报纸上,《兰州晨报》的锐气减少之后,用版面支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还不是严格的版面设计,单纯的字体大小不知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原来的“晨曲”等版面可以说在国内报纸中都是出色的,但没有抓住时尚等原因却使好端端的版面与内容在渐渐失去读者。
(3) 《西部商报》
甘肃日报社办一张晨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社办一张《都市天地报》,甘肃日报社再办一张《西部商报》,报业市场在这种竞争中一步步成长。在这个原因下,《西部商报》的出现和《都市天地报》一样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甘肃日报社都没过多的投入,同时,《西部商报》的问题还出在社会影响力上,商业的局限性使商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缺乏影响力,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在《西部商报》创刊之初,领导层定下的主攻方向是在几家新报纸当中最对路的,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相当的效益。《西部商报》面对市场变化,也在积极应对。2002年5月,西部商报与中国报业排名第六、西部发行量第一、最具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成都商报全面合作,在兰州率先引进先进的报业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全面创新报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在短短1年时间里,西部商报的发行量迅速突破18万份,成为兰州报业市场发行量、零售量及影响力第一的新锐媒体。
(4 )《科技鑫报》
《科技鑫报》创刊于 2002年5月10日,社长、总编辑是全国新闻百家之一的杨重琦。《科技鑫报》的办报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己任。这张完全城市化日报的新闻及信息来源的主要目标在城市;信息受众主要目标在城市;服务对象主要目标在城市;信息互动与作用的主要目标在城市。它是一份与国际版式接轨的瘦型4开式日报,每日基本以A、B两叠32个版面与读者见面。A叠:本着公众具有知情权的原则,报道公众想知、未知、有趣、有用的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原则,以区域新闻和公众新闻为主。B叠:以指向性强,信息量大,既有高质量,高格调,又有公众关心的资讯、专题式的产业、民营、金融类新闻为主。
短短的几年时间,该报用全新的新闻观念办新主流媒体,强力打造主流新闻、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互动式的新闻,并配合以纵横捭阖,汪洋肆意,大开大合的产业新闻、金融新闻和具有本土特色及很强人文关怀情趣的专刊“西部人文地理”、“咱爹咱妈”等,模拟大报报型、大雅大俗、紧贴市场、培育都市新主流媒体形象,创出了西北报业的诸多个第一,但在兰州报业市场上,它毕竟属于“新生代”,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
(5)《都市天地报》
这张报纸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不合市场规律的地方,因此它走向灭亡是必然的。《都市天地报》2000年9月9日创刊,由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社先期投入800万,后贷款500万成立。《都市天地报》的定位在创办后的时间里左右摇摆不定是它的致命伤。在现在的市场中,没有明确的定位是无法做出相应的措施的,在这一点上,精明的商人们比报人还看得清楚,他们的吝啬是对《都市天地报》定位的犹豫和不确定。在读者眼中,一张经常在变的报纸的吸引力也是不确定的。
《都市天地报》的问题还在于管理层的不和谐。不和谐在于几个总编辑的新闻取向不同。一个在值班时是一种风格,到下一个人又变了。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核心领导的不在场。这也使《都市天地报》在几次大的活动中没有显示出一张新锐报纸应有的力度,例如:申奥成功、世界杯出线、入世等等,原本是新报纸的机会,可是从报纸上来看却是有动作无策划,做是做了,但没有做到家,无论是版面的设计和安排还是策划的角度和力度。在丧失了几次良机之后,市面上的《都市天地报》在与《西部商报》、《甘肃青年报》的竞争中没有占得先机,也没有抢到市场份额,最终只能走上“停刊转型”的道路。2004年12月,《都市天地报》度过了四年多“风雨飘摇”的生活后彻底失去了回天之力,开始改办周报《城市周刊》。
(6)《甘肃青年报》
《甘肃青年报》本来是最有希望成为兰州主流媒体的报纸,但它已经“自杀”了。从引进兰州本地资本开始,它就试图将自己变成兰州的主流媒体,但在花去千万元人民币之后,它留给兰州人的还是地摊小报的影响。《甘肃青年报》一度扮演着没有青年特色的青年报和没有全面、大气风格的综合报的错位形象。在兰州报业竞争白热化阶段,《甘肃青年报》铤而走险毅然踏上违规操作之路。未经报刊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增期增版出版《环球人物》报,并单独定价,独立发行。出版的《环球人物》和两期试刊报纸均偏离《甘肃青年报》办报宗旨,超越本报办报范围,所刊登的内容,基本与青年无关。出版试刊的两期《甘肃青年报》绝大多数刊登的文章为文摘稿,其报纸的一、二版,没有一篇新近发生的反映青年的新闻稿,实际上将《甘肃青年报》办成了一张文摘报。2004年《甘肃青年报》被新闻出版总署严肃处理,停刊整改。
三:兰州报业存在的问题
(1)报业市场缺乏规划
兰州报业市场上总共有近十多家报纸在疯狂的切分本身就不大的广告蛋糕。一度以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科技鑫报》、《都市天地报》、《甘肃青年报》等6家都市类报纸争得你死我活。城市人口只有180多万的兰州,本来是无法容纳如此多份都市类报纸同时生存,但是现实偏偏是这座国内惟一被母亲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欣然接受了这一事实。除了《甘肃青年报》、《都市天地报》已经倒下以外,其余五家报纸的零售价格几年来一直亏损发行,到了每天下午5点以后,在兰州市区,一度0.5元可以买到两到三份报纸。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兰州能容纳多少报纸,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绝对不会因主观想象而放大,也不会因大量投入而扩容。都市报之间的竞争,不会是共生共容,只能是此消彼长,只能是你死我活。市场的定义是各类可替代产品的总合。产品的互相替代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都市报的可替代性特别明显。诸多报纸同处一个城市市场,定位完全相同,读者完全相同,分割的是同一块发行市场,分食的是同一块广告蛋糕,编辑的也是似曾相识的报纸版面。走在兰州的大街上,如果我们遮住报头有时几乎分不清是那家报纸。如果仅从报纸单一媒体竞争的角度考察,这种同质化竞争是必然的。但当我们跳出报纸群落,站在多媒体竞争大环境观察,就会发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质化竞争分割了报纸市场,分散了报纸资源,摊薄了报纸利润,也削弱了传统报纸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实力。
(2)不良竞争愈演愈烈
这几家都市报纸每家在一定时期都会刊登一些消费方面的内容,但每家的内容是一样的单薄、雷同,从文化名人、电影电视、新书介绍等等几乎连写作的口气都很相似,消费信息例如对超市打折商品的介绍等,连格式都几乎是一样的。在一条渠道里面竞争,走同一条路子,刊登同样的内容,这样的报纸,怎么可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呢?难怪兰州人说,这些报纸反正差不多,随便那种每天买一份就够了。事实上,这种内耗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这种内耗造成的更严重后果是浪费了兰州市出版业本来就有限的投资、人才和广告资源,为整体报业市场造成了混乱,在读者心中降低了媒体的信誉,破坏了报业出版的秩序和规律。尽管传播业也属于经济产业的一部分,应该服从于经济竞争的规律和自然淘汰法则,但是,竞争也是有一定秩序的,有一定范围和限度的,是建立科学决策与论证基础上的,而不是抱着情绪化的心态去进行的。就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商品的低价格倾销还要遭到反倾销政策的保护,而兰州报业市场的无序竞争仍然没有得到遏制。
(3)体制变革步伐缓慢
随着媒体结构的变化,兰州报业市场要想生存必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决定报纸的命运,以及兰州报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兰州报业市场将重新洗牌,改革、重组和转型势在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报纸的增长都以其他报纸的衰减为前提,甚至以其他报纸的消亡为前提。不可能共荣共赢,只能是此消彼长,只能是你死我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报业大战会越打越凶。
兰州报纸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竞争主体,大多数报社都是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经营体制落后。像广州、北京等地方成熟的报业,遇到剧烈的经济波动,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自主选择发展战略,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甚至通过拍卖、破产、并购等多种资本运营手段化解市场风险。但兰州报业发展缓慢,当它深陷市场困境的时候几乎无法自救,债台高筑时也难以脱身。空有一腔热血而不懂市场和经营规律的书生办报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而有条件的主办者不得不继续为其输血,眼睁睁地看着一台没有希望的烧钱机器不停运转越烧越多。这种体制性弊病,将加重技术落后和市场变化带来的后果。
在全国出版业已经进入兼并重组阶段后,兰州报业的变革步伐明显地落后于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突出的例子是,《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鑫报》等几家报纸到了今天仍然挤在一起,在一条道上进行着惨烈的大比拼,非要挤在这条并不宽敞的道路上厮杀,却没有一家报纸谋求新的出路,认认真真地去研究国内报业的最新动态,更不用说关注国际新闻传播业的步伐了。最终的结果是必然的几派俱伤,各自都奄奄一息。
(1)黄色新闻泛滥成灾
对广大读者来说,报纸办的好坏,最看重的是内容,“内容为王”是办报的铁律。在平面媒体高度发达的北京、广州等地区,报纸的内容和版面已经相对成熟化,不同的报纸代表着不同的风格和品味,但反观兰州报业市场,报纸间的竞争似乎走进了误区,各家报纸在新闻战的争夺中,内容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且报道出来的内容大都一致,甚至为了迎合读者,出现制造假新闻的现象,而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想法,报纸上往往充斥着黄色照片和奇谈怪论。
新闻战应该是线索、题材、版面的竞争,也应该是报纸观点、引导舆论倾向的竞争。在兰州报业市场上,新闻战的内涵已被异化,黄色新闻对兰州报纸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备受争议,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报纸就数《兰州晨报》。
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的新闻。其主要特点是煽动性大标题的使用,渲染或夸大不甚重要的新闻,版面充满耸人听闻的虚假感;种种欺骗手段,如捏造新闻,闭门造车,制造新闻事件。
在低层次的恶意竞争中,兰州报纸几乎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迎合,而放弃或者淡化了“引导”,在报道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等天灾人祸中,《兰州晨报》常常出现这样的大幅标题“砰!一声,三死六伤”、“某某地几车相撞立死N人”。这样的报道角度和风格迎合了部分市民不关心时局、不关注财经、没有正义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而媒体的正义和良知也在刀光剑影中几乎丧失殆尽。
《兰州晨报》可谓说是兰州市场上善于制作黄色新闻的高手,但如此的风格定位,庸俗的价值观,如要长期发展,恐怕还要进行“思想改造”。如果在黄色新闻的误区中走不出来,最终被人们抛弃是必然趋势。而其他的几家报纸,在《兰州晨报》有争议的知名度面前,纷纷效仿跟风。其他报纸如果不借鉴广州、北京等地方成熟报业的生存法则,或将倒闭或将被新兴媒体所代替是大势所趋。
(2)广告市场非常混乱
报纸的主要收入是广告,依赖广告而生存,发行基本上是亏本的买卖,但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一旦广告市场发生波动,报纸的发展就面临着生存危机。从表面上看,兰州报业市场每年的广告收入有1.5亿,但报纸的收益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收入减去成本,真正的人均利润往往微乎其微。
广告在一个市场里的总额度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资源中分取更大的份额,是每个报社的经营者朝思暮想的事情。对于报纸来说,广告是要“拉”的,但“拉广告”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者是采取“人海战术”和广告价位战,而高层次的竞争,是以先进的广告理念和强大的广告人才团队,服务开路,力求共赢。
而兰州报业的经营方式明显比较落后,出于谋生的初级阶段,这个从每天报纸上刊登的大量不健康的医药广告中就可见一斑。兰州几乎所有的都市报刊登的广告在一段时期内,都会出现非常低级化的现象。在该报登记挂失身份证、企业营业证等信息时,只要你交钱,什么证明、介绍信都不用出具。每天打开兰州的都市报纸,我们可以发现大量不健康的医药广告。而这些广告却成为报纸经营收入中的主要来源,接受这些广告,将严重影响报纸的整体定位和风格,不接受,则面临着亏损经营的危险。因此,在广告的刊登上,兰州报业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由于所有报纸都有低俗化倾向,广告客户在选择报纸的时候,往往不怕报纸不刊登广告,因为总会有报纸出来承接广告,而广告的价位不见得会比预期要登报纸的价位高。在广告内容的把关上,所有报纸基本上都实行了自由放任的政策,而读者也被广告所黑的也为数不少,在这种生存与良知的博弈中,兰州报纸似乎在逐渐放弃自己应有的原则,迷失了报纸本应该担当正义的角色。
(3)发行观念严重滞后
就网上可获取的信息来看,兰州现存的四家都市报发行量都在10万份以上,那么在兰州市人口接近300万的现实环境中,庞大的发行量有益于报业的发展吗,我们还是看看几个数字。
新闻纸价一般维持在5200元/吨,它可以印成32版的4开报纸10000份,也就是说每一份报纸的纯纸价为052元。每份报纸的印刷费用需近02元,若加上其他一些如购买新闻、税金、运费、发行补贴等费用,一份报纸的价格便在一元上下了。假定一种报纸在兰州发行总量为10万份的话,也就是说这家报社必须每天付出10万元,每年就应付出3600万元的报纸成本费用。
按在兰州每年投放报纸的广告总量1.5亿元计算,一家报纸纵得三分之一5000万元广告费,那么除去3600万元,只剩1400万元,这些费用难以支撑人员工资、房费水费电费及其他大额用费,更难言及报业发展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盲目扩大发行量不仅不能改变当今城市汹涌着的零售报纸的浪潮,不能赢得与自己报纸发行量相匹配的影响力和社会话语权,不能得到与报纸发行量相当的广告回报,却还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4)新闻人才极度缺乏
不论是新闻战、发行战,还是广告战,说到底其实都是人才战。2006年,国内很多媒体都纷纷举起招纳贤才的大旗,并以高薪及其他优厚待遇为诱饵,把那些在其他报纸和媒体已经成长为“大树”的精英人才“挖”过来为己所用。连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贵州、西藏等地,也面向全国招聘新闻人才。那些已经崭露头角的新闻人才,当有更大、更好的舞台向他们招手,有更好的薪酬待遇、人才礼遇和成就期待时,他们乐于“转会”到另一家媒体,一试身手。在都市报业“德比战”中,各家报纸相互“挖角”,有些真本事的“高端”角儿往往底气很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也是中国报业市场化走向成熟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兰州的新闻人力资源应该说是有限的,特别是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对报业发展有着远见卓识的复合型新闻策划人才,就是一般的记者编辑也不是可以信手找来就能承担工作的。有的都市报纸为了争得一席之地,随随便便招聘一些大专毕业生或者工人做记者编辑,尽管积极性很高,但是赶着鸭子上架,实在是勉为其难了。而且招聘人员有些是学习理工科的中专学生,文字与写作水平处于高中程度,又没有充足的学习机会,报纸的质量是不可能保证的。
四:兰州都市类报纸的出路
(1)经营广告市场引进复合人才
其实兰州市场一个多亿的媒体广告总额,并没有给兰州媒体市场的前景判了“无期徒刑”。广告市场的可延伸性看看兰州的近邻西安的报业就明白了。1998年以前独霸西安的《西安晚报》,连续3年的广告收入平均都在七八千万至1个亿左右,而当时西安媒体广告的总额不到2亿。1998年以后,西安也出现了《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今早报》、《西安商报》等六七家报纸大面积激烈的市场拼杀场面,独《华商报》迅速走红市场,到了2000年,《华商报》已经占据了陕西报业市场的一半以上,而其广告收入也一路飞奔到3亿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当《华商报》广告收入飙升的时候,并不以其他报纸的广告收入彻底下降为代价,《西安晚报》始终维持在亿元左右, 2002年,西安的广告总盘已近5个亿!城市能容纳的报纸没有因为投入增加而无限制扩大。如何培育兰州广告市场,西安报业市场不失为兰州报业发展学习的榜样。
除了广告,报业要想取得根本性的发展还得靠人才,而在兰州报业市场上,各家都市报在全国新闻人才的争夺战中好像睡着了一样,似乎依旧陶醉于“老子天下第一”的黄粱美梦中无动于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甘肃日报》的动作幅度比较大,招聘了一些包括清华、复旦在内的优秀毕业生。连地级市报纸《白银日报》今年也面向全社会招聘新闻人才,反观兰州市场上四处游走的都市报,它们变革的动作比较小。《甘肃日报》、《白银日报》这些机关党报挖人才的动作对人才相对缺乏的兰州报业市场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为各大都市报竞争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细化兰州市场找准风格定位
北京的报刊承载市场和兰州比较起来是巨大的,但是,北京目前的都市类报纸也不过《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信报》、《京华时报》等几家,而且出版时间也是错开的,北京晚报到了下午才出版,其它几种早晨出版。几年来,《北京晚报》并没有因为要和别人竞争而强行在早晨出版,还是保持着自己晚报的风格和特色。其它报纸例如《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都是大型综合类报纸,而并没有挤在都市报这一小块天地里面。
总体来看,兰州报业不容乐观,就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不可能形成绝对性的大报。但就兰州都市类报纸经营状况而言《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排名顺序就是强弱顺序,而就办报的思路理念来看《西部商报》后来居上,《兰州晚报》依然收尾。诸报相比较,《西部商报》的策划能力在兰州诸报中首屈一指,但是新闻却逊色于《兰州晨报》,而老大哥《兰州晚报》着实让兰州的老报人们捏着一把汗,其前景不容乐观。在兰州报业市场上,各家都市类报纸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在内容、定位、风格大都雷同。因此,只有各家都市报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独特的风格,扬长避短,才能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稳定兰州报业 开拓地级市场
从兰州报业市场的现状来看,各家都市报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会更加残酷,由于兰州报业市场基本饱和,各家报纸要取得更大空间的发展,必须围绕兰州向其他城市发展。报业最有希望的增长点,将在地市级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小社区。随着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开展,小城市的居住人口和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加上这些地方的网络媒体很不发达,传统报纸又缺乏竞争,还具有待于开发的市场潜力。除此之外,报纸要取得发展只能通过优胜劣汰来实现。长远来看,在兰州这块市场上,每家报纸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将逐渐缩小,只有周边地极市才有空间可待争夺。
(1)优化兰州市场 力争有所作为
在报业集中度大大提高的过程中,集团化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强,报纸的并购时代也随之到来。这是报纸资源由分散到集中的需要,是降低报纸运营成本的需要,也是报纸与其他媒体进行有效竞争的需要。既然在新的媒体结构中各家报纸都显得那么孤单,那么有一个出路:由分散到集中。既然在残酷的竞争中报纸的运营成本高昂而利润下降,那么出路也有一条:集团化。未来的竞争,不是报纸与报纸的单打独斗,而是集团与集团的实力抗衡。在集团化的行动中,各种资源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大大增强。
兰州现在有两个报业集团,但是两大集团都无所作为,没有形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自己的报刊。几家都市类型的报纸拼得你死我活,没有一家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对兰州的报业市场进行整合,进行一次大刀阔斧式地重组,将目前的《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鑫报》等几家报纸统一成立一个报业集团,然后进行改组,对人员统一调配,竞争上岗,根据市场需要,新出版有明确定位的报纸。同时,将《甘肃日报》加强力量,办成综合性的大报。如果这样改革一下,分工协作,重新开张,那兰州的报业市场或许会出现焕然一新的局面。
(2)注重网络发展 向多媒体渗透
报业的集团化不再是报纸品种的单一组合,而应该向网络进军,并通过网络向音频视频领域进军。报业集团化的方向是多媒体集团。只有通过多种媒体,报纸的内容资源才能做到复合性使用,才能在复合性的使用中不断增值,才能在不断增值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报业集团不主动的向其他媒体渗透,必然会被动地接受其他新兴媒体对报纸的渗透。这种渗透一开始表现为对报纸内容资源的廉价使用,往后,还可能演变为网络、电视等媒体对报纸的规模性购并。在这样一个多媒体互相渗透和融合的时代,报业不该失去主导地位。虽然兰州报业在网络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对报业相对饱和的兰州市场来说,是一块尚未完全开垦的荒地,对兰州各家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竞争中寻合作 合作中比竞争
兰州报业将迎来一个竞争的时代,但同时也迎来催生合作的时代。当竞争走向规范后,种种恶性竞争就会减少,竞争的各方就会由竞争走向“竞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开拓市场,共谋发展。随着报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竞合”势必要从表层深入内里,从形式走向实质。如果兰州报业真正能够打破原有的组织链条,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那么,必然会产生“1+1> 2”的效应。
综上,对于目前兰州报业市场上的的报业经营者来说,都市报的竞争是他们厮杀的一个主战场。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市场的争夺可能造成短暂的混乱局面,口水战、价格战,势在必然。但这些相对于报业市场走向成熟,走向长久的繁荣而言,都是细枝末节。兰州报业竞争虽然残酷,但生存者必然会优化兰州报业市场。兰州报业的同城大战,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的报业变革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能以现代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发展报业,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