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23年2月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53BK电子报刊系统要闻 要闻速览 一种多收! 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多年生稻 企业研发最高可获20万元 科技保险补贴 《阿兹夫定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河南药学专家共识》发布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种多收! 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多年生稻

多年生水稻可以省去农民每年数周的辛苦劳动。 (图片来源于《科学》网站

本报讯 12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今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胡凤益团队经过20余年探索创制的多年生稻是稻作育种的一个创新。多年生稻在适宜地区种植1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年—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1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在种植中,第二年起便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51%。

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1次持续收获多年,可以改善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这一创新研究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时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东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惠及5.5万余农户。

“多年生稻这一研究成果是革命性、颠覆性的。近万年来,我们人类将多年生的野生种驯化成1年生的栽培种,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高劳动力强度等问题。我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1年生的栽培种变成多年生的栽培种,让轻简化的粮食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说。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胡凤益表示:“育种和耕作栽培技术的本地化是关键。”下一步,该团队将在多个地区进行品种选育,并对越冬、免耕等核心耕作栽培技术展开研究。目前,云南大学有许多来自东南亚、非洲的学生对多年生稻进行研究,“多年生稻研究不仅是面向全国的,也将是面向全球的”。

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