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16年8月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53BK电子报刊系统教育杂谈 目标的变迁 “向师性”是宝贵的德育资源 关注评价 让学习真正发生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短语热言 做好假期规划收获多 师者须慎言 提升教师的引领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教师的引领力

□ 作者 刘云龙

当前,很多名家主张,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和规律,必须认识、适应、倡导这个新常态。教师的首要职责应在于“人”的研究,而学科知识应当是教育的副产品。爱因斯坦曾说:“当学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忘却以后,留存在脑海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素质。”

然而,当前很多教师舍本逐末,把学生当成填充学科知识的容器。当然,我们不是不要成绩,而是要“取之有道”,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实,教育很简单,不外乎“激发兴趣”、“鼓舞精神”。有人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如果不先打火、加油门,任凭怎样推,它也走不了多远;如果打火、加油门,它就会很快到达目的地。

关于“激发兴趣”,我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外在的、不长久的。另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是内在的、持久的。显然,后者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只要学生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就是高效的、成功的。

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扩大其心灵半径的有效途径。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还要读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商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书可以分为两大类:功利的、有用的书籍,代指专业书籍;非功利的、无用的书籍,代指哲学、文学等陶冶情操的书籍。目前,很多人仅仅读专业书籍。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在看似无用的书中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比如:我十八年如一日,把读书当成生活的常态,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经历了“以错为对”、“小满即足”、“战战兢兢”三个教育阶段,才小有成就。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引领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才能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要想成为名师,我们必须树立“问题意识”,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时时处处反思研究,捕捉教育时机,以人道主义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教育行为在“执两用中”、“阴阳中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合理区间灵活地摆动。当反思成为习惯时,我们就能找到工作和兴趣的结合点,就能练就一双智慧的眼睛。

当下,很多教师工作在“有规律、无意义”的简单循环轨道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我认为,消除职业倦怠感,关键在于要突破“无意义”,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与世界进行对话的窗口,从而产生获得感、成就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本报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5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