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16年5月16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53BK电子报刊系统学习与思考 旌德戏剧的昨天今天明天 土地整治托起“全域旅游”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旌德戏剧的昨天今天明天

□ 作者 刘四清

回首往事,旌德戏剧可歌可泣

旌德戏剧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旌德县城、乡村普遍建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万年台”和临时搭建的“草台”。历史记载仅“朱旺露天戏台”就可以容纳五千人。在民间活跃的戏班有三溪徽剧班、白地黄梅戏班、汤村目连戏班和凫阳京剧班。这些戏班常年在旌德民间舞台上表演目连戏、斋堂戏、木偶戏和皮影戏等剧种。

解放后不久的1953年9月,旌德县就成立了群众越剧团,自编的剧目《保卫云岭》《蚕乡红旗》曾在全省和芜湖专区多次获奖。1961年,旌德县群众越剧团更名为旌德县越剧团,开始演出《江姐》《杜鹃山》等现代戏,还有幸在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的亲自指导下排演了大型现代戏《白毛女》。特别是在1980年,由本土人士创作的大型现代戏《代价》在徽州地区戏剧创作调演中广受好评,《安徽文化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1985年,旌德县越剧团奉命撤销。

旌德县越剧团存在的30多年间,演职人员一直在四五十人徘徊,演出剧目每年保持在10-15个左右。但演出盛况经久不衰,演出最多的1958年达到806场,观众最多的1959年达到59万人次,是当年全县人口的6.5倍。最少的一年演出也有102场,观众6.4万人次。

抚今忆昔,可以想像当年旌德戏剧之繁荣,其情其景仿佛历历在目,永远是人们心中一段值得永久珍藏的美好记忆。期间创作的当地曲目、培养的本土人才影响至今,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

静观当下,旌德戏剧可圈可点

旌德县虽然底蕴深厚,文风昌盛,但基于旌德县越剧团的解散,戏剧这一老少咸宜的文化表现形式随即黯然无光,戏剧的舞台一度冷清。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快速兴起,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戏剧事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在迷茫中前行。这些困惑不仅使当年的文艺工作者深感岁月无情,世事沧桑,但同时,也唤醒了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良知,引发了社会对戏剧传承与发展的新一轮思考。

在旌德这片文化热土上,在戏剧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始终见证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足迹。旌德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登高望远、负重前行,积极探讨戏剧传承与发展,担当有为,创作的曲目在各级大赛上有一席之地,文艺团体不仅活跃县域,还走出县门,开展异地交流,持续展现旌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旌德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和旌德县追梦艺术团的相继诞生,为旌德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春的信息。旌德县老年大学艺术团自2003年成立以来,沐雨栉风十余载,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致力推动戏剧事业不懈进步。可爱可敬的老人们既乐于师生间的自娱自乐,又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县性的节庆活动中屡见身影,还远赴韩国参加国际性活动,品牌口碑呼之欲出。旌德县追梦艺术团成立时间不过两年,就在开展“送戏进万家”文艺演出活动中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新路子,自编节目20多个,演出近百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难能可贵的是,旌德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和旌德县追梦艺术团的成员中不少是原旌德县越剧团的演职人员。这使旌德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加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我们真心期待着旌德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和旌德县追梦艺术团越来越红火,为旌德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展望未来,旌德戏剧可赞可盼

春风阵阵拂面来,大地回春春满园。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们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10月宣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12月旌德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加强乡镇村一级宣传文化实施建设,将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要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继续打响“三下乡”“送戏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业余文化队伍,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库,完善联系服务制度。要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探索“结对子、种文化”的工作方式,有系统地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基层挂职工作,教、学、帮、带,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要开展县级宣传文化部门与基层文化单位长期共建,在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助。意见的出台对于今天的戏剧传承与发展尤为利好。我相信,戏剧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戏剧传承与发展工作,我以为要做到“六个要”:要注重创新,创新始终是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动力;要坚持创作,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才能成为有力量的品牌;要抓好队伍,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要巩固阵地,充分发挥城乡主题广场和农民文化乐园的作用;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赢;要研究政策,争取更多宽松积极的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为了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让我们携手并进,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辱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