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14年3月12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电子报刊在乐山 60岁的“文艺青年”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60岁的“文艺青年”

■本报记者 谷才霞 实习生 谢璐遥

她叫“墨玉”,是36万字小说的作者,她的作品《十年河西》在凤凰网上进行刊载,短期内获得了数万的点击率。她是极具文艺范的老太太,诗词书画信手拈来。60年岁月,她走过时间与光影,并以最积极年轻的心态活跃在网络,更以最低调的方式热爱着生活。她说,走过60年,她的文艺生涯却正值“青年”。

给人生一副自画像

“墨玉”本名杨玉琪,中学毕业后随即插队到乐山西坝公社当了一名知青。时值少年,杨玉琪与所有同时代的人一起经历了十年动荡,敏感的杨玉琪在困窘的生活以及飘摇的背景中多了几丝“忧国忧民”的情思,“可能是和我所出生的时代和经历有关,肩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义务就更多。”插队期间,杨玉琪当过代课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种地;她还干过公社,勤勤恳恳是社里的一把好手;此外,她还当过电影放映员,当过会计……丰富的经历让杨玉琪开始总结并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光一去不复返,满怀抱负的杨玉琪开始重新定位自我的价值,“难道我就一直这样下去吗?我想要对这个社会做更多的贡献。”秉持着这一理念,1973年,杨玉琪在公社的推荐下她参加了高考, “只有知识才是最坚实、最稳固的人生阶梯。”为了高考,杨玉琪一边劳作一边学习,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陪伴教导自己的儿子。

在那段黑白颠倒、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岁月里,杨玉琪就是在这样一段时光里,不停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阳光与雨露,坚持着“做任何事情都尽力做到最好”的信念。文革结束后,杨玉琪调到了电台工作,1979年又调到乐山卫校(现在的髙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进行电化教学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带着年幼的孩子,可她毅然选择了川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学习。每天下班后,吃过晚饭杨玉琪就直奔青少年宫去听辅导课。经过三年的努力,杨玉琪终于考完了所有的科目,拿到了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

电化教学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又自学了摄像和编辑。她常扛着摄象机摄像,编辑制作了大量的教学用录像带和一些专题片。

插队期间,杨玉琪曾给自己作过一副自画像。画上用炭笔勾勒的线条柔和中泛出几丝坚毅,温和的目光中透出两分斗志,“人生就是如此,你要在不断追寻、审视自我当中,找准前行的方向。”

《十年河西》 一部挣扎与反思的“文革”史诗

知青生活给杨玉琪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与动力,“文革”的亲身经历,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经过长久的构思与前期准备,1996年,杨玉琪正式开始动笔创作自己的长篇小说《十年河西》。在创作中,她虚心地听取巴金文艺研究院的前辈以及北京工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岳建一的宝贵意见,还阅读了巴金、老舍、鲁迅、莫言等人的一些优秀作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多次修改,才最终完稿。

“因为经历过那段历史,所以有一种责任感要把它写出来让世人也能最真实的了解。”杨玉琪表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总结前人,引以为戒;也可以激励人们如何面对过去,奋发向上。“揭露历史的真相,也是我创作这本作品的重要原因。”

“《十年河西》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学校文革’,一个是‘知青生活’。”杨玉琪介绍道,当代描写“学校文革”的内容比较少,因此她花了颇多笔墨将这一段历史呈现在笔下。《十年河西》故事性与代入性很强,杨玉琪表示,自己不愿将艺术作品写得像一部历史书,“它一定要具有文学性,让人更能够融进这段历史,更能知道那个年代的故事。”

作品在城市、农村較为广阔的社会背境中,真实地描写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那代青年的思想、爱情和他们极其艰难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被扭曲,到觉醒、反思的转化过程。作品不仅让读者看到了那段浩劫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到来。除了故事性,小说还带有强烈的画面感,从第一章的“暴风雨来了”到最后一章的“春回大地”,似乎阅读者就是作品的主人公,经历风雨,云破日出。如同作品的最后一段的大片色彩运用,“一个新的世界诞生了,去接住那金色的光芒”,人生又有了新的希冀、新的开始。

2013年6月,凤凰网全球原创大赛向全球征集中长篇小说,在家人的鼓励下,杨玉琪将《十年河西》投到了凤凰网。在3000多部作品中,经历四轮筛选,《十年河西》两次入围,并最终崭露头角,获得优秀奖。

“折腾”的人生才更精彩

杨玉琪绘画作品

《十年河西》自去年6月在凤凰网上连载,短期内已获得了7万的点击率,《十年河西》中所描述的故事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现在网络虽然普及了,但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用不太高,但我知道现在年轻人很多真实的想法都是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要和他们沟通,要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就只有改变自己。”爱上网络后,杨玉琪《十年河西》所有的电子文稿都由自己编写。

除了写作,杨玉琪的爱好还十分广泛,其中,她对书画还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与体会。由于父辈均对诗词书画颇有研究,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杨玉琪与生俱来一种天然的文艺气息。“从小就作画,后来插队的时候用铅笔、碳头画素描。”由于条件简陋,插队居住的房间没有桌椅,杨玉琪就直接在床上铺开纸张“挥毫泼墨”,沉浸其中。当知青的日子里,练习书画是杨玉琪尽情“享乐玩耍”的奢侈时间,即使再忙、再累,只要手中握了一支笔,她的心也就逐渐平静了。

年过花甲的杨玉琪在退休后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她曾三次参加四川省书协办的临帖学习班,两次到北京参加中国书协函授研修生面授和国展创作培训班。她笔耕不断,常参加书画交流,欣赏别人的书画,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她认为:有所为就是最好的有所乐。在艺术的海洋里,她永远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杨玉琪评价说,自己就是个爱“折腾”的人。“别人说你这个年纪了,写什么书,画什么画呢,其实,‘折腾’的生命才更精彩不是吗?” 对杨玉琪来说,文学艺术就是常青树,而汲取其营养的自己也随之年轻,文艺到骨子里的杨玉琪今年60岁,但在她的世界里,她还正值青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