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步行于新修建的环海西路下关小树林至大理龙龛码头那段十多公里的路上,看到美丽的苍洱风光时,还看到了一群热爱生活与生命的大理人。
同行者中,除我与另外两人外,其余11人已在此路走了两年,每周一次,基本是星期天。这个平均年纪60多岁的群体,基本是退休工人,收入并不高,但身上的正能量,让我感受很深。此外,他们步行此路时的谈笑风生,相互间的照顾,以及宽容与包容,还有此路两边的田园风光,以及路上或步行或开车的外地旅游者,满脸的笑容,让我看到大理建市三十年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位长者充满诗意的说,三十年前,年轻的我们把青春献给了大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年迈时,大理的山川河流接纳了我们。在环海西路的美景中,共同回忆在大理度过的童年,少年与青年,多开心。
这群一起年青时走过苦难岁月的工友,年迈时又聚在一起步行环游环海西路,是缘份,更是大理改革开放三十年带给他们的好日子。步行中各自怀旧回忆的喜悦与快乐,洒满此路,也让开车或骑自行车在此路旅游的外地人羡慕。他们说:大理的老人真幸福。我也有同感。
这些见证大理市发展变化的老人,曾住过没有配套设施的小矮房,也曾走过这条只能把裤角拉到腿上,淌过河水才能通过的小路。他们没有想到能在晚年,住上设施配套的高楼,更没想到能在晚年,不用拉着裤腿下水便能通过此路。
那天中饭,我们一行14人,在龙龛码头仅花了100元钱,饭菜中还有洱海里的小鱼,很香。而这100元钱还与店主让来让去。原因是店主说小鱼是送给我们吃的,而我们却执意要给他钱,并解释说每人多给1元钱,应该给他14元钱。在我们的坚持下,店主收下了这14元钱,连其它饭菜钱加在一起,总计100元钱。离开时,我们边走边挥手与店主道别时的场景,让我想起《十送红军》的场面。大理的退休工人与洱海沿岸的村民,如此的深情,让我看到了一道很美的人文风景。也难怪途中一位外地大学生对我说:怎么感觉大理人的生活如同古代人似的。我说,如果没有大理三十年的变化,今天的一切都不会有。
离开饭店时,我得知两年来,这群徒步行走环洱海西路的下关人,已和此店店主很熟,有时候自己带的饭菜,店主也能帮助加热,还会在要走到此店时,电话告知把饭菜弄好后等待。工人与农民能如此亲近的如同一家人,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虽然也有买卖关系,交换关系的成份,但你看不到铜臭味。还有吃的东西都很环保,新鲜可口。这个小吃店,不仅为我们一行的行走提供了方便,还有为到此路旅游的外地人提供了方便, 同时为自己找到了生存之路。行走中,我发现环海西路上,类似的小吃店很多,基本是路旁沿途村落的村民,在自己家的户外所建。摆个小摊卖点小吃,便能挣到可以生存的费用,这是环海西路通行后,带给洱海沿岸村民的好日子,它在保护海西田园风光的同时,为大理从观光式旅游转到休闲渡假式旅游,提供了条件。看到路途所遇到的许多外地人与外国人,慕名前来此路享受大理天然景色,分享大理人的幸福时,我感叹:这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小路,更是大理三十年变化的缩影。
一位同行者听完我的话后说:“每次行走这条不宽也不算长的路,看到步行者与驾车者,本地人与外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很开心也很阳光的样子,我就感觉它是一条开满亲情友情与爱情之花的小路,一条通往幸福的小路。”
这位工人老大哥富有诗意的话,把同行者带回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是当时的文学青年,后来阴差阳错的当了一名工人,可骨子里的文人味却始终没丢。途中的交谈,我得知这群老“驴友“中,有一对是夫妻,还有一对是姐妹。他们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曾有一对欧洲夫妇,十年前分别从不同国家来大理旅游,随后在洱海对面的环海东路相识并相爱结婚。十年后的今天,他俩领着分别为8岁与6岁的二个儿子,再次来到大理,得知环海西路修通后,全家骑自行车到此路旅游。看他们全家行走在此路上那高兴的样子,让人羡慕死了。一位同行者,还把他用手机拍到的这对欧洲全家福给我看,照片上那四张笑脸的样子,让我好长时间难以忘记。
步行中,此路旁边那些已盖好或正在盖的民居,让我看到大理农村的变化。途中,一位北京来的步行者对我说:北京郊区的农民哪有这么好的房子,更没有这么好的山水,绿树与花朵。我接他的话说:“还没有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他听后开心的笑了。因为刚好有一群小鸟从我们头上飞过。
那天步行,沿途自然开放的野花,因一场大雨的洗礼,显得生机蓬勃,我与朋友不停的拍摄。原以为走不完全程的我,因为朋友的一路鼓励与等待,使我没有累的感觉便走到了目的地。至此,我理解了这群大理人,为何能在如此年迈,还每周一次,坚持走了两年的原因。参与这样的群体,让我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收获了快乐与幸福,温暖与温情。仅建好两年的环洱海西路,见证了大理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