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电子报

2010年12月2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00-0000
报纸电子版演示海南报纸电子版:从新闻策划看海南各家报纸的实力竞争昆明报纸电子版:从昆明的报纸谈起广西报纸电子版:广西报业竞争回顾成都报纸电子版:成都报纸竞争热点变化分析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数字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报纸电子版:广西报业竞争回顾

就像全国其他城市的晚报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南宁晚报》发展的黄金时期,至今仍然有一些南宁报人对当年《南宁晚报》记者编辑的福利待遇津津乐道。《南宁晚报》当时作为南宁市委机关报,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满足市民消遣性、知识性、趣味性需求而受到市民喜爱。南宁日报社社长梁繁峰回忆说:“1992年到1997年,是《南宁晚报》最辉煌的时期,报社收入方面在南宁排第一;排名全国第10。”

一栋大楼导致的“转折”

南宁许多报人认为1997年投资兴建大楼是《南宁晚报》的重大转折点。梁繁峰介绍:“由于当时对市场分析比较乐观,对《南宁晚报》未来发展预期过高,所以做出了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决定,贷款8千多万兴建大楼”。

超前规划修建大楼背负的包袱至今依然制约着《南宁晚报》的发展,梁繁峰说:“8000多万贷款截止到2007年,还剩7090万没有还款,2007年的利息支出是580万。”由于近年加息频繁,预计这个支出还将增加。这样一来,报社每年的利润大部分都化为贷款利息给了银行。而报社发展又长期得不到资金支持,缺乏资金而使报纸发展更为乏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南宁晚报》的转折除了因建造大楼产生的贷款给报社带来包袱外,梁繁峰说:“内部改革、产品调整、经营等方面跟不上报业竞争的步伐也是原因”。主观方面,面对《南国早报》的竞争,《南宁晚报》没有采取迅速而正确的应对措施,比如,直到1998年才改为更适合零售的早出,才由对开报型改为更适合读者阅读的四开报型。客观方面,同城的《南国早报》创刊并迅速发展是导致《南宁晚报》失去优势和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

1995年:《南国早报》创刊

1995年10月19日,广西日报社使用1987年创刊的《广西经济报》的刊号创办了《南国早报》。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创刊的都市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是将《南国早报》作为“省级晚报”批准创刊的,但实际上,《南国早报》也跟其他新创刊的都市报一样,一诞生就定位于都市类、综合类、服务市民的报纸,而与传统定位“机关报加传统晚报”的《南宁晚报》,在定位和服务功能上形成了显著不同。它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强调综合性、服务性,为市民提供“新闻超市”和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信息,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事”,把新闻策划放在重要地位,而且是早上出版。这些特点使《南国早报》迅速在南宁市场上确立了位置。1996年广告收入达到1600万,1997年2500万,1998年3800万,一直到2000年,每年的广告收入增幅都在30%以上。

而当时的《南宁晚报》刚开始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潜在的强劲对手,但是从两者定位看,《南国早报》一创立,《南宁晚报》的危机就已经浮现出来,《南宁晚报》副总编辑胡建华说:“《南宁晚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在只有机关报而没有都市报或者晚报的时候,它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双重优势;但是,一旦有另一家都市报创立,双重优势就变成了双重劣势。要想在机关报和晚报两方面兼顾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南国早报》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像传说中的“报业黑马”那样“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只能说在南宁站住了脚。其在报纸运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据《南国早报》副总编辑肖建华介绍,当初创办《广西经济报》以及《南国早报》的目的都是由于当时广西日报社的广告比不上《南宁晚报》,广西日报社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广西经济报》的方法过于直接,想法过于简单,大部分采访报道活动围绕广告展开,结果路越走越窄,影响力日见式微。而《南国早报》一开始也是沿袭习惯,允许记者拉广告。直到1998年,全体采编人员才开始不拉广告,而且对所有稿件都经过审核,涉嫌谋私的记者都要受到处罚。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发现对广告的吸引力还更大。1998年,在广告收入上,《南国早报》才和《南宁晚报》持平。到了1999年,《南国早报》的广告收入开始超过《南宁晚报》。1998年后,《南国早报》采取了采编和经营完全分开的结构,早报就仅仅是一个编辑部。并对采编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奖勤罚懒。但是,另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又出现了。

1999年-2005年:诸侯混战

广西报业的混战阶段应从《广西商报》说起,原属于广西贸易厅所办的《广西商报》在1999年之前只是一家较小的行业报纸。1999年,由于全国各地的都市报竞争风起云涌,主办者看到了都市报市场的巨大机会,于1999年将《广西商报》改为日报,由重庆力帆集团出资,从四川成都引来一批报人办报,正式加入都市报的战团。按照现在南宁报人的描述,当时“《广西商报》的路子更野”,在发行上送米、送油、送矿泉水,在新闻上“百无禁忌”,新闻策划、舆论监督,竞争攻势非常“凶猛”,很快就吸引了南宁市民的关注,发展非常迅速。

《南国早报》副总编辑肖建华坦言,在2000、2001年时,《广西商报》对《南国早报》造成很大压力。这时广西日报社为了护卫《南国早报》的优势地位,就将1997年12月25日出版的周报《当代生活报》改为日报,担负起与《广西商报》竞争的重任。

《南宁晚报》为了摆脱既是晚报又是市委机关报而造成定位不够准确的尴尬局面,在2000年9月利用原来《读者周末报》的刊号资源,创办了《八桂都市报》,让《南宁晚报》集中做机关报,而《八桂都市报》则主打市场,与其他都市报展开竞争。

与此同时,原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办主管的报纸《侨报》被改为《华声晨报》,由中新社出资出人创办,也加入了都市报的竞争。如此一来,在只有二百多万人口的南宁市,一下子就集中了六家定位类似的都市报竞争,火爆的场面至今仍让南宁报人记忆犹新。基本手段与其他城市的报业大战类似。

竞争的最后结局是《广西商报》《华声晨报》退出都市报的竞争;《南宁晚报》《八桂都市报》改头换面,重新定位;《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确立竞争优势。

由于大规模铺摊子,增加了成本支出,导致资金短缺,2001年6月的那么一天,由于欠款超过了印刷厂的底线,《广西商报》被印刷厂拒绝印刷,《广西商报》就在那一天而从广西都市报市场上消失了。而《华声晨报》也由于采编不力,经营不善等种种原因,逐渐退出都市报市场,改为周报乃至旬报、月刊,不间断出版。

《八桂都市报》的报名则表明了它立足的是整个广西,在实践中,它的这一全面铺开的策略对于已经比较艰难的南宁晚报社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南宁日报社社长梁繁峰对此有着深刻反思,他说:“错一步,就步步错,《八桂都市报》的定位错了,不应面向整个广西,摊子铺得太大了。现在看来,只要南宁市的市场没有做好,其他的都是空话。”

而据《南宁晚报》副总编辑胡建华介绍,当时《八桂都市报》的读者认可度还是可以的,但由于资金投入方面没有保障,《八桂都市报》叫好但不叫座,广告增幅不明显。反倒是漫长的成长期使南宁晚报社背负了巨大的包袱,因此在2004年12月停刊。在2005年,应南宁市委的要求全面改版,将《八桂都市报》改为《南宁日报》,定位为南宁市委机关报,退出与都市报的竞争;而将《南宁晚报》的机关报功能剥离,全面肩负起与其他都市报竞争的重任。

在那几年的竞争中,六家报纸共同把报业市场蛋糕做大,几家报纸退出后,给现存的《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当代生活报》留下了较大市场空间,它们捡拾起退出报纸遗下的份额,包括订户、广告和新闻源,获得了迅速发展。

2005年至今: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至2003年,《南国早报》的发行量就开始维持在25万左右,广告收入也连年递增,但在2004年后开始遭遇瓶颈,一直在2.2亿左右徘徊。在此情况下,广西日报社筹划前往广西两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二级城市办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2002年,广西日报社在广西第二大中心城市柳州创办了第三张子报《南国今报》,由于策略对路,加之柳州当地报纸刚开始的忽视,《南国今报》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超过了当地的《柳州日报》和《柳州晚报》,成为在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报纸。在二级城市的发展使广西日报社又获得了一个利润增长点,2007年《南国今报》的广告实收入已达到3080万元。之后,广西日报社又把目光指向了广西北部的桂林,希望在桂林再打造一份报纸。李启瑞说:“到桂林办报的人员都已到位,可是由于桂林本地媒体的迅速成长和其他一些因素,最后不了了之”。

在报业经营方面,广西日报社的多元化运作则走得比较扎实,紧紧围绕报业相关产业而展开。2003年后,随着广西日报社子报刊的增多,报纸印刷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虽然又购进了两台印刷机,但是仍然解决不了报纸上市时间晚的问题。印务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日报社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日报社社长李启瑞对此有明确认识,他说:“广州报纸发展得好,主要是它们印务办起来了,在某种程度上,办好报不如办早报。”于是,投资3.5亿元兼并了南宁市茅桥机械厂,利用机械厂的土地兴建了近5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印刷厂房,并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印刷设备。于2007年11月16日建成运行。印务中心除了承担广西日报社的各报刊印刷任务外,还代印、承印各种报刊达50多种,报刊日均印量300多万开张,年印量超过11亿对开张。这个数字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党报的报刊印刷数量中名列前茅。同时还与企业合作,承接利润水平较高的商务印刷。为了解决茅桥机械厂原有职工的去留问题,广西日报社还与娃哈哈纯净水公司合作,在印务中心内建成了纯净水生产线,既为社会解决了就业,也为报社增加了又一个利润增长点。

李启瑞说:“印务中心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广西日报社面临的印刷瓶颈问题,而且通过商业印刷的产业拓展,开拓了广西日报社新的发展空间,标志着广西日报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而《南宁晚报》从2005年改版以来,经过理性思考和几年努力,也正在慢慢恢复元气。南宁日报社社长梁繁峰说:“2005年《南宁日报》和《南宁晚报》定位的明晰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又是晚报,又是机关报,很难做到多方都兼顾,必须有一张报纸竞争市场。定位、结构明确后,2005年起报社就重新恢复了活力。在经营上,加大了改革力度。《南宁日报》和《南宁晚报》广告收入都有所提升,2007年已经突破4000万,计划今年突破5000万元;而在2001年时,广告收入都在2000万元以下。”

但现在南宁日报社也存在印力不足的问题,由于1997年兴建的报业大楼并没有给印刷厂留下多少空间,甚至连纸张都只能存放在别处,印刷时临时运来;所使用的两台印刷机都是1997、1998年购置的,印刷速度较慢,已跟不上报纸出版的节奏。梁繁峰说:“如果要提高印力,必须搬出去。”在2006年,南宁市委决定将这栋报业大楼转让出去,在南宁郊区划了一百多亩土地兴建新的报业基地。现在土地正在清整之中,预计搬出去后,报社将利用转让大楼的1.2亿元资金还清巨额欠债,并获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投入。

在采访中,南宁日报社的报人们从上到下都对报社发展充满希冀,梁繁峰说:“现在南宁报业市场上,我们与竞争对手之间,广告收入方面差距很大,这种结构并不是一个很合理的形态,要打破这个形态,就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现在南宁日报社的广告每年都以15%的速度递增。未来5年对南宁日报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南宁日报社在新闻源、读者资源等方面都有相对优势,希望在5年后,南宁日报社的广告收入能突破1亿元,这样的报业结构才算得上合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但是在另外一些广西报人看来,一城一报、赢家通吃才是报业竞争的最终结局,也是合理形态,他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都在为赢得、保持这种形态而努力。

究竟最后会形成一个怎样的竞争局面,怎样才是报业竞争的合理结构,争论也许没有太多意义,广西报业的未来会告诉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数字报报社 版权所有:数字报 2023 COPYRIGHT
ICP证:粤ICP备13046556号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