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业结构:从“三分天下”到“二元市场”
合肥的报纸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党报及生活服务类报纸,如《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和《广播电视报》、《安徽老年报》、《文摘周刊》等,其中《合肥晚报》“一身兼二职”:既有党报的职能,又兼有一些晚报、都市报的特色;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都市报,如《新安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等,其中《新安晚报》在九十年代初创办,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安徽的都市报里已发展的较成熟。去年三月以来,《新安晚报》“顺”全国一百多家“晚报早投”的大潮流,开始“晚报早投”,所以,虽然还叫“晚报”,实际上成了“早报”,加入了早报的竞争行列,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安徽早报市场又加入了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三是行业类报纸,比如:《安徽经济报》、《安徽工人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科技报》、《安徽法制报》、《江淮时报》、《工商导报》等,还有一份近两年才创刊的《当代财富报》,想走财经类大报闯天下的路子,但在合肥这个不具备经济辐射力的中等城市里,何其难也!此类报纸中,《安徽法制报》和《江淮时报》已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其他几家仍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主管。行业类报纸大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基本背景是履行改革开放后政府部门通过报纸指导本行业工作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制并逐步退出竞争行业,以及近几年来国家对报纸发行搞政府摊派的治理整顿,行业报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除个别的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外,大多数都处于“惨淡经营”状态。不论是发行还是广告都已经被报业市场“边缘化”了。据了解,这些行业报的发行量多的在万份左右,少的只有几千份,广告额全年在三四百万元的就算是可以的了。报纸运转捉襟见肘、举步为艰。行业报的被“边缘化”,使合肥的报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的报业市场还可以说是党报(包括服务类、都市报(当时主要是《合肥晚报》和《新安晚报》两家)和行业报的“三足鼎立”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安徽报业市场的“三足鼎立”已被党报和都市报的“二元市场”所取代,在发行和广告上,党报和都市报基本上占了总量的95%以上。在这个“二元市场”里,以《安徽日报》为“龙头”的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不容取代,近几年来,党报的发行和广告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但党报所特有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追及的。对党报来说,是虽具有其他媒体只能望其项背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手法与形式,增强“三贴近”、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已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课题。此外,生活服务类报纸变化不大,象《安徽老年报》、《文摘周刊》这样的报纸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经形成自己的
品牌,有着自己广泛而忠实的读者群,发行量和广告量可以说是平稳上升,都市报对他们的冲击似乎还不大。对于合肥报业市场已经“二元化”的格局,这个判断是符合报业市场实际的。这是因为:
首先,从大市场的概念讲,市场最终是由读者组成的,读者是报纸的最终消费者。消费者不仅包括普通市民,也包括广大党政干部、公务员、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知识分子、私营企业者、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从这个角度讲,党报和都市报各有其市场和读者。从各自的发行总量看,近几年党报的发行虽然遇到了一定的挑战,担报纸的发行量基本上还是平稳的,有的还稳中有升;都市报的发行看起来每年都在上升,但其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发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行的投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广告的支撑,发行将会“蹦盘”;二是由于报业市场的不规范,真实的发行情况成了各家报社的“商业机密”,不但一般读者不知情,甚至连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不一定知道真实的情况,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水份,真是天晓得!因此,以各家都市报自报的发行情况来判断都市报发行超过了党报是不准确的。
其次,从报纸的生存状态看,不少都市报是党报的子报,仍依靠党报这个母体维持着生存。从合肥市场的几家都市报看,除了《安徽市场报》是属省发改委信息中心主管外,其他几家都市报都由党报主办主管。也就是说,都市类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党报强有力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之上的,尤其象《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法制报》和《江淮时报》几家报纸,都是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可以说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这只“航母”周围的几只“护卫舰”和“驱逐舰”,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报的发展壮大实际上是母报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有些都市报或子报由于市场定位、办报环境、投入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发展缓慢,有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日趋萎缩,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母报的发展。
再次,党报的高端传媒性质和传播党的政策的权威性是都市类报纸代替不了的。这是因为,党报独有的定位和读者群以及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是都市类报所缺乏和没有的。试想,我们的大批党员、党政干部、公务员、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村的基层干部没有党报看可以吗?甚至,有事实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对党报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自费订阅党报,从中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的走向。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变化,各级党报也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以《安徽日报》为代表,不断的改进创新不仅使报纸的外在形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大气、洋气,而且,报道面不断扩展,手法越来越新,策划越来越精,挖掘越来越深,可读性越来越强,离老百姓越来越近,宣传效果越来越好。这些党报独有的“党的方针政策权威宣传者和解释者”的优势是当今都市类报纸所无法具备和掌握的。
二、都市报:一涌而上,且看中原逐鹿
安徽现有各级党报十八家,《安徽日报》是省委的机关报,其余是各市委的机关报。结构稳定,发展稳步。而都市报的发展情况则大不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新安晚报》的创刊为引领,掀起了都市报发展的浪潮,以省会合肥为例,《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安徽商报》先后创刊,年GDP853亿元(还是近两年的数字),市区人口才160多万的合肥,一下子就有了五家都市报!(包括《合肥晚报》在内)而且三家几乎是同时创办的!虽然除《合肥晚报》外,其余几家都异口同声的声称,他们是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发行的,但无庸讳言,实际上发行的大头、报纸影响的重点还是在合肥市!广告创收的财源,也在合肥!“合肥”这块报业市场的蛋糕有多大?五家报纸(还不包括《安徽日报》和另外一些生活服务类报纸、行业报也是把合肥作为他们主攻的阵地)能靠它生存发展吗?合肥都市报的一涌而上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创办都市报的浪潮,大家都认为办报是块诱人的“大蛋糕”,于是纷纷投资,蜂拥而上。我们先来看其他几个大城市的情况:
广州 人口650万 GDP4450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新快报》、《信息日报》、《粤港信息报》等。
西安 人口632万 GDP1096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华商报》、《三秦都市报》、《今早报》(后与《三秦都市报》整合)、《西安晚报》、《西安商报》、《经济新报》等
重庆 人口1205万 GDP2532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经济报》、《重庆时报》等。
成都 人口528万 GDP2033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
济南 人口350万 GDP1500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生活日报》、《山东商报》、《都市女报》、《便民报》等。
昆明 人口350万 GDP1000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春城晚报》、《生活新报》、《东陆时报》等。
合肥 人口160万 GDP850亿元 主要都市报有:《合肥晚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江淮晨报》之所以把人口和GDP的数字列出来,是因为人口、GDP和报纸的发行量、广告额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发行量与人口的关系自不必说,广告投放量与GDP之间亦有一个常数比例关系。国际通行的估算比例是广告营业额约占GDP的1%~1.5%,从国内情况来看,一般报纸广告占广告总投放量的25%左右。这样就不难看出,合肥在上述城市中人口最少、GDP最低,而都市报的数量却与这些大城市差不多。需要指出的是,就在这些大城市中,都市报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几年下来,真正能站稳市场、取得赢利的也就一两家,剩下的也都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能不亏损就算不错,在西安、济南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说合肥报业市场现在已成定局为时过早。另外,象广州、西安、重庆、成
都这样的大城市,还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对外辐射力;流动人口也远远超过合肥。南京和广州的报纸打进安徽,就是例证。而流动人口较少、在经济文化上对外辐射力还不够强的合肥,报纸的发展就只能居隅在省内。别说对全国,就是对华东地区想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十分困难。如果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大手笔”,都会在实践面前碰壁,《当代财富报》的停办,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合肥的文化底蕴也并不深厚。举例来说,西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华商报》的创刊,开创了报纸沿街叫卖的“报业新时代”,安徽几家新创刊的都市报都曾经想把这“亮点”复制到合肥,但无一例外的都坚持不下去,长的两三个月,短的十几天就“夭折”在“摇篮”中;这是其一;其二,从报纸零售也可看出城市文化底蕴。合肥各家都市报的零售在发行中所占比重都很小。据了解,合肥大约有两三百家左右的报摊,其中市中心有五十多家,每个报摊每天能卖百份以上就算是不错的,当然,难得发生的重大新闻(如“911”事件、神六上天等)能让报纸零售“洛阳纸贵”,但那不能作为零售占有率的凭据。有证据表明,合肥都市报的零售一般只占到总发行量的十分之一不到!
合肥报业市场不仅仅是都市报一涌而上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五家都市报同质化现象严重(当然,这也是各个地区都市报的共同问题)。翻开五家都市报,每版的内容几乎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比重很小。甚至在版序上都是大体一致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前面几个版基本是要闻和本地新闻;接着是国内、国际、文艺、娱乐、体育、股票、专题或故事。这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广告和不是广告的“广告”。国际、国内、文艺、体育基本都是“网上”来的不由你不同,能“高人一头”似乎就是本地新闻了,因此,各家都把最强的记者用在“刀刃”上,对各个能出新闻的方面分兵把守,称之为“跑口子”,哪个记者漏了新闻,让别家抢了先,回来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但现在哪有什么“独家新闻”!是个单位就有“新闻发言人”,什么公安、工商、交通、技监、卫生、教育等等,有个风吹草动的几家记者立马就到了,想在本地新闻上“高人一头”,事实证明,难!当然,有的都市报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确实动了不少的脑筋。如《安徽商报》的“爱心版”和“橙周刊”;《安徽市场报》的“股票版”等等,确实有别于别家报纸的特色。但,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有那么多内容都差不多的报纸,让老百姓看谁家的好呢?
市场是无情的,惨烈的竞争在所难免!五家都市报“并驾齐驱”的格局是二十一世纪初形成的,六年过去了,能看见的并不是共存共荣,而是一年比一年激烈的相互竞争!这些竞争主要表现在:
1、新闻资源的争夺手段千奇百怪。为了在新闻资源上高出对手,多出一些“独家新闻”,什么“有奖新闻”、“策划新闻”、“卧底新闻”、“独家买断”,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致使一些假新闻防不胜防。曾记否“合肥有个小偷公司”的新闻?有的记者为了搞到独家新闻,不惜弄虚作假,把网上的奇闻异事斩头去尾,加上“合肥某女士”,摇身一变上了报,就成了合肥的新闻!简直是对读者的亵渎!2、发行大战愈演愈烈,发行成本越来越高。现在,一份报纸的采编和印制成本远远超过发行收回的成本,如果没有广告支撑,报纸则无法运转,这样,就必然导致广告大战;
3、广告大战硝烟弥漫,为了争夺广告源,无所不用其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发行宣传不切实际,水分较大。据省权威部门统计,现在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2人,2004年末,合肥市区大约有50~60万户,而我们把每家都市报各自宣传的发行数字(仅合肥市区)加起来,要远远大于合肥市的全部户数!要说许多市民家里都订了两份以上的都市报,在合肥这个文化底蕴并不算深厚的城市里似乎不大可能;另外,竞相降低广告价格;“问题广告”层出不穷。报纸经常报这个乱涨价,哪个乱涨价,其实,她自己的广告价格最乱!在刊登虚假广告方面,据调查,有的报纸发布的致富信息70%~80%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医疗(尤为严重的是性病和性用品)、丰胸、美容广告,语言低俗,甚至色情,但只要给钱,报社照登不误,在消费者上当受骗的同时,报纸的信誉也受到了损害。
报纸的同质化竞争削弱了报业的强势,都市报的竞争尤其如此。几年前大家都认为都市报可以带来暴利,还认为一个城市可以养活几家报纸,于是一哄而上纷纷创办新的都市报,报人跳槽举旗易帜;投资者放血一掷千金,都要在都市报这个貌似巨大的聚宝盆里下注,六年过去了,到底鹿死谁手?花落谁家?是“哑巴吃饺子”?还是“哑巴吃黄连”?只有天知道!一个城市能容纳多少报纸,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绝对不会因主观想象而放大,也不会因大量投入而扩容。都市报之间的竞争,不会是共生共荣,只能是此消彼长,只能是你死我活。
三、《新安晚报》:风景这边独好?
怎样来描述合肥报业市场的现状?有人认为,虽然合肥报业市场报纸林立,但除党报之外,《新安晚报》还是“一枝独秀出墙来”,在合肥还有三家都市报(《合肥晚报》归入党报系列),在其它各市,也都有1~2家晚报或都市报,但大都是2000年后发展起来的,又受地域、经济和人口诸多条件的制约,暂时无力和《新按晚报》抗衡,只能望其项背。《合肥晚报》作为既是党报又兼有市民报的功能的“老品牌”,几十年来,在合肥市乃至周边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拥有大批比较固定的读者群。在合肥,一直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小日子过的悠哉悠哉。正因为如此,在《新安晚报》创办之初,她根本无法预见到报业市场风起云涌的未来,一不留神让《新安晚报》钻了个空子。《安徽日报》发行量均匀地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虽在合肥市区并不能和都市报一较高低,但她毕竟是大报,大报,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是舆论的中坚,都负有继承和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使命。因此,她是主流媒体,高端媒体,她的读者群是十分稳固的。其他几家都市报,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原逐鹿,鹿死谁手?现在就下个结论,似乎还早。产品的互相替代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都市报的可替代性特别明显。诸多报纸同处于一个城市市场,定位完全相同,读者完全相同,分割的是同一块发行市场,分食的是同一块广告蛋糕,编辑的也是似曾相识的报纸版面,以至于,遮住报头几乎分不清你我。同质化竞争分割了报纸市场,分散了报纸资源,摊薄了报纸利润,也削弱了传统报纸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实力。
捷足先登抢得先机的《新安晚报》经过头十年的奋斗,如今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报纸发行量居全省报纸之冠;去年,她的广告额已达到1.6个亿,广告利润已达到3500万,远远超过任何一家都市报,稳居合肥报业市场的“老大”。那么,《新安晚报》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了吗?其实不然。一、《新安晚报》在安徽虽然是“一家独大”,但是在全国都市报市场还算不上根基很深。全国报业市场的瞬息万变不可能一点不对它产生影响;二、《新安晚报》作为一张传统报纸,和所有报纸一样,本身体制和机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这些弊端好比人身体上潜伏的病毒,“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就会暴发。所以,《新安晚报》并不是“高枕无忧”了,而是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1、来自新兴媒体争夺广告的挑战。近几年来,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大城市的都市报都受到冲击,北京、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都市报的发行、广告已全面下滑,2005年已成为都市报由盛转衰的一个“拐点”,业内更有人惊呼:都市报的冬天到来了!据统计,2004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9亿元,较2003年增长75.9%,2005年网络广告达到27亿元,较2004年增长42.1%,到2006年,预计网络广告将达到40亿元,比2005年增长48%!另外,户外广告、广播广告、楼宇广告、电梯广告、直投广告等媒体也都迅速崛起,蚕食、瓜分着报纸的广告份额。新兴媒体目前尚未撼动电视,但对报纸发起了挑战。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
2、来自网络媒体争夺读者的挑战。据统计,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
1.0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5300万,年轻一代对于资讯越来越倚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报纸读者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北京只有1/3的人在阅读报纸。其中,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11%的人已不阅读报纸,而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报纸读者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甚至有人戏言:也许将来会有一天,如果谁还在看报纸,说明谁承认自己已到中年。在合肥及安徽,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慢了一些,但发达地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想象着“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看来不过是一相情愿的事了。
3、来自传统报纸固有的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的挑战。众所周知,我们的报纸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基本上完全依靠广告的支撑。发行一直是亏损的,而且由于都市报的纷纷登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发行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发行成本逐年加大,对广告弥补发行“窟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种单一经营模式存在着巨大风险,一旦广告市场发生波动,广告投入减少,报纸几乎没有别的经济支撑。化解风险的能力很脆弱。
4、来自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的生产模式的挑战。从表面上看,好的报纸一年广告数亿,收入相当可观,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报纸,背后却是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和电台、杂志产生的人均利润相比,报纸产生的人均利润非常低。报纸采取的是“人海战术”,人力成本节节攀升;报纸采取的是厚报策略,采编经费持续加大;都市报采取的是自办发行,发行成本居高不下;为了在竞争中打败对手,有时广告上不得不采取“优惠政策”,导致版面的面积效益持续下降。相反,印刷成本和纸张成本却在不断加大,压缩着报纸的利润空间。可以断言,一定时期内,传统报纸做为一台“烧钱的机器”的局面很难改变。
5、来自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现有机制和体制上惯性的挑战。我们的都市报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许多报社目前还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更谈不上在报社内部建立管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的都市报大都还是事业单位或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如果是企业,遇到剧烈的经济波动,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自主选择发展战略,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如同一家生产洗衣机的企业,洗衣机市场发生波动,它可以去生产电冰箱,可以去生产热水器。而报纸就不行,报纸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张报纸发行连年下降,报社连年亏损时,我们不能说停产就停产,而去转产另一种报纸。报纸的管理是严格的,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甚至要有一个“伤筋动骨”的过程。有人认为,合肥是一个内陆城市,虽是省会,但经济文化都不算发达,全国报业市场的大波大澜对这里暂时还看不出有多大影响。对《新安晚报》来说,这里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虽有竞争,但“老大”的位置,似乎无人能够撼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危则安,思忧则变”这些浅而易显的道理搞新闻的都懂,难道一定要等到狼真的来了才去补牢吗?
四、把握自己:明日谁与争锋
2005年是全国报业遭遇“寒流”的一年,业界人士甚至惊呼:都市报的冬天已经到来了。国外新闻研究领域的一些所谓“权威”们甚至预测说,报纸距离它消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2044年10月的某一天,“最后一位读者看完最后一份报纸并随手把它扔进了垃圾桶”。如此之言,确实有些危言耸听了。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兴起、发展、消亡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新的形态层出不穷,但原有的东西与之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比如电视、电脑技术日新月异,但传统的戏剧依然存在,连皮影戏还没有彻底推出文艺舞台嘛!传统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发展到今天,虽然暴露出它的一些弱点和弊病,比如生产方式落后,渠道单一,更新较慢,定时出版,容量有限以及个性化不强等等。但报纸也有其他媒体不具备的独到优势,比如本地优势、品牌认可优势、权威公信力优势等。调查表明,即使遭遇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报纸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其原因一是报纸主要存在于受教育程度高,热爱阅读的人群中。随着教育的普及,这部分人群在不断扩大;二是从电视、网络获知新闻需要设备条件,而报纸则不受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购买,随身携带,随处阅读;三是在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虽然报纸比不过新兴媒体,但在对新闻深度的挖掘上报纸有它制胜的法宝,取而代之的是解释性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当然,这一切不可能坐享其成,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把握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变,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1、由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向“资源中心观”转变。危机即机遇,要想在新的搏弈中胜出,就必须按照数字化时代的媒介产业发展逻辑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运作架构、盈利模式。数字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媒体的壁垒,使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手机网络都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集成和统一起来;传统媒体之间的互相渗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相互交融等等。在此大趋势下,我们既然已经拥有强大的资源搜集整理系统,为什么不进一步整合,修建使之能发挥更加强大作用的网络和平台呢?
2、由“报纸经营”向“经营报纸”转变。报纸经营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居隅狭窄的思考范围来设计报纸的走向。例如在发行上,只考虑如何扩大覆盖面,如何采取有奖销售的策略,如何进一步降低价格等等;在办报上,只考虑如何进一步扩版,扩展报道面,增加更多的栏目和版面等等。这些竞争虽然必要,但缺乏个性和人性化色彩,还属于浅层次的竞争。经营报纸就是要打造报纸的品牌,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优势向更大的领域延伸,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譬如向地市延伸。在内容、广告、资源、渠道等方面与地市报纸合作,努力构建一个优势互补、两家双赢的局面;譬如向社区延伸。创办社区报纸,对生活在一个小型社区的居民来说,他们了解身边及周围事件最好的途径也许还是报纸;再譬如创办解释性报纸和个性化报纸,以深度挖掘满足读者,以权威的解释服务读者,以独到的见地感染读者,以新鲜的思想影响读者。变“大家的报纸”为“我的报纸”。
3、由以新闻纸为本位的传统纸媒体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本位的“数字报业”转变。“数字报业”是传统报纸在现时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必然趋势。“数字报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数据库服务、顾问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商务代理服务、定制内容产品服务等等,以实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据了解,安徽有的报纸已经开始向这方面转变,当然,这还只是初步的和尝试性的。有关部门预测,今后报纸发展的趋势是,办报的直接利润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比重将逐年减少,包括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等;而依托信息资源平台提供的内容增值服务收入将逐渐取代传统收入成为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6年的秋天就要来了,合肥的报纸又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发行大战。每一家在出招的同时也死死盯住对手,看对手又抛出什么新招。很快,新招就被“克隆”出来并抛还给对手。这种没有“高科技含量”的竞争方式不会总是年复一年地重复下去。谁能于此不屑一顾,并使出高人一筹的“绝招”来结束这个简单的争夺,谁就可能是合肥报业市场最后的赢家——不会有皆大欢喜,也没有共存共荣,这个结局,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剩下的,如不愿退出,就只好走与行业报纸同样的路——举步为艰,惨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