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电子报刊手机版制作软件

“纸上谈兵”该谁背锅?

2022/4/30 0:00:00 来源:

作家马伯庸在《纸上谈兵说赵括》一文中认为:“‘纸上’自南北朝始见,每天下变乱,即有进化,自空言到谈兵,至雍乾终成‘纸上谈兵’,同光方见赵括。”当年《成语大会》第二季讨论过马伯庸的观点,在座嘉宾说马伯庸外行人提了一个内行的问题,“纸上谈兵”只是后人对赵括一事的“精炼概括”,是成语中的“语义典出”,再如“结草衔环”,“结草”出自《左传》,“衔环”出自《续齐谐记》,到了元曲里才合二为一。这个说法,还是没解释清楚,赵括和纸有什么关系?

赵括事迹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很戏剧化。赵括打小爱学习,这孩子到底做了什么,让亲爹亲妈不待见,乃至亲爹公开说自家儿子是亡国祸根?太史公没提供太多细节证据,只是给了两个旁证:一是说大话,“以天下莫能当”,父亲赵奢认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二是读死书,蔺相如说他“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白起传》又载,长平之战后,白起对秦王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根据这句话,现在不少网友认为赵括败得未必那么不堪,秦军攻赵只是惨胜。长平一战最后输于赵括的冒进,这点没什么可给赵括洗的。只是赵括的对手是秦国名将白起,输给白起,不代表赵括就是战五渣,之前廉颇对上白起副将王龁,也是一串败仗。

“纸上谈兵”或可理解为外行谈兵。谁是外行?书生吧。从张良、诸葛亮开始算,文人谈兵很正常。唐代杜牧认为,卿大夫应该以谈兵为己任:“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清代姚莹有句“谁从绛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牧之”,杜牧是唐代诗人中最会谈兵的,还注解过《孙子》,无奈留给后世的只是“青楼薄幸名”。

宋代崇文抑武,士大夫谈兵风气却最盛。苏轼写《六国论》,说赵国战秦,三胜二败,问题在于“用武而不终也”,又写《教战守策》,建议“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明清之际,“纸上谈兵”一说才见之于纸。明代乔应甲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里有副对联:“纸上谈兵人有口,军中索饷灶无烟。”这个时候,对书生谈兵,就开始挖苦打趣了。明代方孝孺写过一篇《吴士好夸言》,文中吴士很像赵括,“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吴士忽悠张士诚拜他为将,镇守钱塘,天天吃喝玩乐,等到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攻克钱塘,吴士被俘,临死还叫唤“吾善孙吴法”,也是人菜瘾大。

“纸上谈兵”之外,还有“纸上兵”“纸上之兵”的说法,应该注意,有时不能混为一谈。明代熊廷弼曾上疏:“臣尝见兵部调兵,不论其镇之兵多兵少,某家之有兵无兵,某废将之或存或亡,一概混写入疏,某家土兵一千,某将家丁几百,某处调兵几千,某处合兵几万,皇上见之,岂不好看?而不知此纸上之兵也。”这里的“纸上兵”,说的是谎报军情、数字造假。

说来说去,“纸上谈兵”的诸般典故,有夸有贬,“纸上”指的是书生文士这个群体,“纸上谈兵”的争议在于如何看待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官场现形记》里说:“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些营务事情,如非亲身阅历,决不能言之中肯。”清代魏源则认为纸上功夫亦有深浅之分:“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历代说“纸上谈兵”,其实很少和赵括扯在一起的。赵括一不算只动嘴皮子的文人,二是虽打了败仗,但连命都拼上了。司马公对兵败投降的李陵都深表同情,倒是不屑赵括。

《亮剑》中李云龙在淮海战役中俘虏了国民党暂七师的师长,那位声称“鄙人不善奔跑”的常乃超。李云龙后来去军事学院读书,常乃超当教官,李云龙想不通,一个手下败将,拿什么教我?学了一段时间才明白理论的重要。“纸上谈兵”不好谈,谈不好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分享:

上一条:宋孝武帝刘骏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下一条:神秘字母测试你信吗?

[频道精选]

数字报刊发布系统 数字报业和新

首页 导航

首页 | 友链 | 合作

电脑版 | 导航 | 收藏 | 官网

电子报刊手机版制作软件版权所有

制作单位:  53bk.com

[2024/5/9 7:49:55]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