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电子报刊手机版制作软件

天津报纸电子版: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文化援疆

2011/1/11 9:51:15 来源:

在全国省级党报援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实施的“2010年‘赶大营’”系列报道被称为新闻媒体“文化援疆”的成功范例。历史上,天津与新疆自清代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其中以“赶大营”最具代表性。“赶大营”活动始于1875年,至今已有135年历史。作为近代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对西北特别是新疆的贡献良多。“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创举。他们成功利用随军队西征经商的艰苦路径,在新疆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天津商帮,为近代新疆的农业开发、商业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位列新疆各帮商人之首,对促进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西北边陲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在新疆仍有60多万“赶大营”的后裔,在各自的领域为新疆的建设贡献力量。

为充分挖掘天津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继续弘扬“赶大营”的历史精神,在全国叫响“津商”品牌,重温“天津-新疆”跨越3个世纪的合作交往,助推新时期的援疆工作,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与天津社会科学院联合推出“2010年‘赶大营’”系列活动,通过重走“大营路”等策划,追寻“津商”艰苦创业的足迹。天津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在整个活动中采访了200余人,寻访了60余处“赶大营”历史遗迹,拍摄了2万余幅照片,录制了300多个小时的视频。截至目前,《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刊发消息、通讯近190条,包括由20篇日志组成的系列手记,刊出7个专版;天津网刊出即时播报、消息、通讯200余条,播发视频20多条、照片上百幅,同时,报道了天津对口支援新疆和田的工作、天津赴疆经贸考察团活动、新疆天津商会成立、画家杜明岑三画“赶大营”等事件新闻;发现了诸多新的“赶大营”实物、遗迹、照片、史料、文献、档案及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创造了新闻媒体多方联动、“文化援疆”的宝贵经验。

发挥媒体和学术机构联动优势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批专家对“赶大营”这段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希望能有机会将这段历史发扬光大。天津日报报业集团闻讯后,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一拍即合:双方决定依托天津市社科院的史学研究实力和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影响力,策划推出“2010年‘赶大营’”系列报道活动:从7月底开始,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派出记者,开始在天津市采访,对“赶大营”这段历史进行回顾。自8月中旬起,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天津网联合派出采访团,分“北、中、南”三路,分别以乘机和驾车的方式,行程3万多公里,沿着津商曾经走过的“赶大营”足迹,在天津与新疆的商路沿线、津帮商人曾经艰苦创业的城市进行了深入采访。天津市社科院也派出研究人员随团出征,沿途走访历史遗迹,整理历史档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积累素材,同时与新闻记者采访形成良好的互动,为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

发挥报业集团内部联动优势

“2010年‘赶大营’”系列报道活动实现了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以及整体配置,发挥了集团内部联动优势。该集团从《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等3张日报抽调精兵强将,组成3路“2010年‘赶大营’”活动采访团,按照当年“赶大营”路线分别向新疆出发。3路采访团每天采访后发回的稿子,统一传回集团总编室。由集团总编室统一审稿后,再按照稿件的特点,向各报供稿,实现了采编资源的最佳配置。3张日报的优秀记者就一个主题采访、发稿,搭建起了业务交流、相互学习促进的平台,通过这场特殊的新闻实战训练,促进了更多优秀采编人才的出现。在策划实施“2010年‘赶大营’”系列报道中,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在以往报网互动实践的基础上,还实现了跨区域报网联动。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中的天津网日均点击量为30余万次,在天津市及华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次活动中,天津网也派出了工作人员随团沿途采访。在采访中,网站记者不是仅仅把文字记者采访过程数字化,而是按照网络媒体的特点采访:动态消息的即时播报,弥补了平面媒体时效性不足的缺陷;重要人物的视频播报,满足了平面媒体读者对声音和图像的需求。而天津网派出工作人员在该市对杨柳青安家大院等历史遗址的探访,在本次考察中形成了良好的津疆互动。异地采访中,网络工作人员录制300多小时视频,在天津网刊发即时播报、消息、通讯200多条,视频播报20多条,图片上百幅。

此外,天津网还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将制作的“赶大营”专题,与新浪、搜狐、腾讯等国内知名门户网站链接,并与新疆地区的新闻门户网站天山网互动,实现“2010年‘赶大营’”网络行,有效地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发挥媒体与读者联动优势

为提高活动的参与性,“2010年‘赶大营’”系列报道活动一开始就公布了热线电话,满足读者与媒体联动的需要。电话公布以后,立刻成为媒体与读者互动的桥梁,每天都有数十个电话打进来,有“大营客”后代寻亲的,有讲述当年先辈创业故事的,有提供当年“赶大营”文献、实物的……9月12日,在伊犁采访的记者在《城市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老照片见证津商工业成就》的稿子,采访了1936年在当地开办第一个发电厂和面粉厂的“大营客”的后人晏鸿铭。消息见报当天,一个在津的晏家后人看到报道给热线打来电话说,他爷爷就是稿子里提到的晏恩溥,当年离津万里迢迢“赶大营”,去世后就葬在新疆。多年来,两地亲人失去联系。希望记者能够帮两地亲人取得联系。在记者的帮助下,失散多年的亲人又联系在了一起。

9月21日,由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部分新疆“大营客”后裔省亲团回到天津,度过了愉快的中秋乡情之旅。在津期间,“大营客”后裔们重回杨柳青参观故里新貌,泛舟海河感受城市风情,畅游滨海体验新区魅力……天津的发展变化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纷纷表示,要和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一道,为津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发挥兄弟媒体联动优势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发现,以往进行的跨区域采访,往往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有关新闻在天津炒得火热,但是在当地却没有任何影响力。为此,“2010年‘赶大营’”活动的“大本营”提前和沿途的《河北日报》、《甘肃日报》、《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等兄弟媒体联络,形成互动关系,前方采访团抵达采访时,紧密依靠当地媒体的深厚人脉资源,分享新闻线索,形成两地良好的互动。这一策划起到了很好的扩大影响作用。比如,由于与《新疆日报》进行有效沟通,当采访活动启动时,《新疆日报》就对活动启动消息在要闻版进行全文转载。因此,活动未动先火,采访团还没有出发,就有新疆的“大营客”后裔打来电话提供采访线索,为采访报道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便利。在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努力下,《新疆日报》、《甘肃日报》、《新疆经济报》、《张家口日报》、《伊犁日报》、《伊犁晚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田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一活动,实现了“墙内墙外遍地开花”的良好效果。

实现历史精神与现实生活联动

“2010年‘赶大营’”活动在注重挖掘当年“赶大营”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关注“赶大营”精神的现实意义,即推动津疆两地经济合作,助推新时期的援疆工作。在三路四县记者重走“赶大营”之路采访活动全面进行之时,8月29日,在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促成下,天津市工商联、新疆天津商会组织的“新津商赶大营”活动启动——来自天津市房地产、自行车、建材、服装等20多个行业协会的百余名“津商”先后赴新疆和田、喀什、乌鲁木齐等地进行经贸访问、考察及项目对接、签约,直接推动了津疆两地的经贸合作。9月22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天津市第七批援疆干部部分家属组成省亲团乘飞机抵达新疆和田,与援疆亲人团聚,体验援疆工作,欢度中秋之夜。在参观了天津援建和田策勒县的试点项目后,援疆干部家属唐绍新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农村生活,看了恰哈玛村富民安居工程,看了滴灌节水项目培育出长势喜人的大枣,真的觉得他们的援疆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作为援疆干部家属,我们很骄傲,今后也会更加支持他们的事业。”

天津日报社副总编辑曹凤彦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可报道的东西很多。虽然我是第一次来新疆,但早在100多年前,就有3万多名津商跟随左宗棠的军队来到新疆并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覆盖天山南北的经营网络,这就是有名的‘赶大营’为近代新疆的农业开发、商业发展、文化繁荣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谈到新疆,曹凤彦显得颇为亲切和熟悉。为了追寻津帮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天津日报记者驱车上百公里重走“赶大营”之路,对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进行采访报道。配合“2010年‘赶大营’”系列活动,天津日报目前已经刊发了百余篇图文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天津日报》的记者仍留在新疆进行“2010年‘赶大营’”系列活动的采访报道。

《天津日报》今后还将加强此类策划,推动天津和新疆的交往联系,向更多的读者介绍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具体到报纸层面,我认为两省党报应当争取每年互派记者进行异地采访,更好地把握宣传报道的切入点,把援疆工作做扎实做好。”曹凤彦说道。

分享:

上一条:北京报纸电子版:北京报业零售现状调查报告

下一条:福州报纸电子版:福建报业变局之历史回顾

[频道精选]

数字报刊发布系统 数字报业和新

首页 导航

首页 | 友链 | 合作

电脑版 | 导航 | 收藏 | 官网

电子报刊手机版制作软件版权所有

制作单位:  53bk.com

[2024/3/29 20:24:48]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