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琴榜屯凿出来的幸福“天路”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人居海拔最高的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琴榜屯,四周均是悬崖峭壁,进出曾仅靠一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羊肠小道。这里的瑶族村民有一个梦想——走出大山。
为了修通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村里老党员以身作则,率领大伙团结一心,历时9年艰苦岁月,自筹投入资金40.256万元,无偿投工投劳2.8万个工日,终于在近千米高的绝壁上开辟出宽5米、长6公里的“天路”。
古棠村琴榜屯全屯47户233人。在路没有修通的时候,瑶族村民每次出门,都需要翻越几座大山,现今6公里的路程,以前往往需要耗费3个半小时的时间。那些盘旋在山崖间的羊肠小道,一个不小心,就会让行走的人和动物掉下近千米深的山崖,粉身碎骨。
村民说,曾经这儿因为不通车,他们每卖一头猪,需要8个壮年汉子花费两个半钟头轮流抬,才能抬到山下公路边,除去抬猪的费用,猪算是白养了。因路不通,建筑材料无法运送,曾经全屯没有一间水泥房。特别是因路不通还断了许多姻缘,外地有几个姑娘曾想嫁到山上,但面对着耸立的山崖和盘缠在山崖上的绝壁,她们只好含泪与心爱的小伙子告别。有的独生男丁被迫离开父母到外地做上门女婿,留下年老的父母孤守大山。
绝壁“开路” 血汗筑成励志传奇
祖祖辈辈在这片悬崖峭壁上爬行的瑶族村民们,面对大山的封锁,认同了一个道理:只有修出路来,才能改变现状,才能过上好日子。
九年前,村里的老党员大胆提出:在峭壁间凿出一条通向山外的路。随后,受尽无路之苦的瑶族村民握起拳头,高呼向大山宣战。
他们翻山越岭目测出一条路径,随后请专业测绘人员前来帮他们测量画图。经过测算,测绘人员还没把结果告诉瑶族村民,就先自己倒抽了一口冷气:要在悬崖绝壁上修出这么长的一条路,至少需要120万元资金。
古棠村琴榜人并没有被这个天文数字吓倒,三位党员发动所有瑶族村民,成立修建公路领导小组,落实施工方案,每个人头出50元修路资金,立誓修建通往山外的公路。大家热情高昂,他们很快就筹到了第一批1.2万元的修路资金。
众志成城 与困难做斗争
放了3串鞭炮后,修路的队伍就扛着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开工了。可是,他们花了所有的力气干了一个多月,峭壁才被“啃”出10多米。为了加快进度,党支书发动全村再筹些钱,买来风钻、雷管,还专门派党员潘建标和瑶族村民潘正连到马山县公安局学习爆破技术。
大伙从山外开始修起,各家各户都分配有自己的任务段,第二年开始,修到了工程最艰险地段,施工最大难度是约1.5公里的悬崖绝壁。而筹集的资金也很快从第一批到第二、第三批,工程需要的资金太多了,已远远超出瑶族村民的承受能力。
老人把棺木钱、小孩把压岁钱也拿出来了,倾其所有,只为修通幸福路。这些钱小部分是村民们多年的积蓄,大部分是借亲戚、朋友的,还有一部分是出去打工挣的。由于修路,村里致富带头人瑶族青年潘正机的外债已达1万多元了,他在岳父那里借了7300元,姐姐2000多元,他的老母亲为了支持修路,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远房亲戚家借了1000多元。
村民们白天修路,傍晚以小跑速度上山砍自家种植的竹子,到6公里外的收购点换成钱,购买雷管、机油等,全部投入到修路中。村民们唯一的信念就是修路,走出大山。由于资金不足,经常是路修到关键时刻,没有钱买开山用的柴油、雷管了,村民就集体出去打工,挣到一些钱后,再一起回来修路。
马山精神 “愚公”谱传奇
大伙们用3年时间仅从山崖上挖出长500米的路基。于是村里党支部和村民们商议后决定: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筹集公路建设资金。这样,琴榜屯80个劳动力长年在外打工。屯中许多瑶族年轻人多年外出打工,很想给父母、妻子、儿女买件新衣服,但一想到路未修通,又义无反顾地把所有的钱投入修路中。
后来,县、乡领导与瑶族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起早贪黑,向困难进军,不修通“天路”,誓不罢休,最终这条绑在悬崖绝壁腰带上的“天路”得以修通。
古棠村琴榜屯瑶族村民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奋战,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团结同心奋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闻令而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打通了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让鲜红的党旗在这片土地高高飘扬。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