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平:让有人的地方就有郫县豆瓣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寓意红红火火,那就叫丹丹吧!”1992年,经过与员工一番商讨,47岁的岳平最终决定把自己的郫县豆瓣厂注册商标为丹丹郫县豆瓣品牌,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丹丹郫县豆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郫县豆瓣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郫县豆瓣、火锅底料等30多种调味品畅销国内外。
岳平算得上是行业里的领军人物,1984年,39岁的他从一个小小的作坊起步,靠着把豆瓣绑在自行车的架子上到街上叫卖,一步一个脚印发展为产量达7万吨的大企业,让郫县豆瓣走出郫都、飘香世界。如今,岳平已经74岁,仍未退休,同时作为成都市郫县豆瓣行业协会会长的他依旧在为郫县豆瓣的明天而奋斗。在岳平的身上,能看到一个新时代奋斗者的实干精神。
记者 蔡延
迫于生计 39岁创业做豆瓣生意
出生于1945年,岳平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物质从匮乏到富足的艰苦岁月。起初选择创业做郫县豆瓣生意,也是迫于生计。
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岳平家分得5亩土地由自己妻子打理种植农作物,岳平还是像解放前在生产队一样到云南、山西等各地从事养蜂,收入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生活,没法让两个儿子读上书。1984年,岳平决定不当养蜂人,回家做个生意,赚钱送孩子读书。
一次闲聊中,岳平听到在鹃城豆瓣厂上班的侄儿说做豆瓣一天能挣30元。30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候一个泥瓦匠一天的工钱也才1.5元。心动的岳平便拉上了两个朋友,租借大队破旧的办公室,做起了豆瓣生意。
“我们是第一批郫县豆瓣民营企业。”岳平回忆,那个时候郫都大约只有20家郫县豆瓣企业,且大多数是公家的,心想着应该有市场,可不知并没有那么简单。“用自行车把辛辛苦苦做好的豆瓣运到市场上卖,却发现根本没人买。”
在近处卖不掉,岳平就把豆瓣运到简阳等远一点的地方卖,这才销售了出去,可一段时间过去,却发现因为运费贵还倒亏1000元,大家也没信心做了。后来,岳平等三人合计轮流经营,一人做一年,可结果前两年同样挣不到钱,虽然第三年岳平往省外销售赚了一点,但两个合伙人还是决定离开。面对眼前的困境,岳平没有放弃。
直到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郫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岳平的豆瓣生意也开始好转,越做越大,1992年就有了上百万元的大订单。同年,岳平注册了丹丹郫县豆瓣商标,之后,丹丹品牌渐渐出现在山东、云南、山西、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2005年达到上亿元的销售额,2006年走出了国门。岳平预计,今年产量将达8万吨,销量6亿元。
追求品质:“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产品质量”
岳平一直有个习惯,无论冬夏,每天早上7点多钟上班,先到老厂、新厂的车间巡视一圈,看看各条生产线上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在郫都大大小小100多家郫县豆瓣企业里,属“丹丹”销量最好排名第一,其被市场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岳平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把控。“对待产品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绝对要保障豆瓣的质量。”岳平说,“丹丹”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包装上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也不准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从2000年开始,“丹丹”的辣椒就全部来源于自己辣椒农场,岳平在简阳、山东、甘肃、新疆等地都建立了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基地。农场严格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标准化栽培、物理诱捕害虫,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健康,运回来后再对其进行农残检测,达到合格标准再进入生产加工环节。
并不是后来成立了公司大规模销售,岳平才对产品质量如此严格管控,从最早的小作坊开始,岳平就对豆瓣品质非常重视。他告诉记者,以前做豆瓣的原材料在郫都本地的菜市场购买,为了保证质量,都是起个大早挑选第一手最好的原材料。
奋斗不是年轻人的专属:“没想过退休”
在丹丹豆瓣晒厂,几辆机器正有条不紊地对条池里的豆瓣进行搅拌。岳平看后不自主地发出感叹,时代科技进步太快,他介绍,以前制作豆瓣都是很传统的工具,剁辣椒需要一个人用刀慢慢剁碎;井水要一桶桶从井挑到池子;豆瓣装袋要把锯片烧红后一袋一袋进行人工封口,还容易漏气……
岳平是一个“时髦”的人,他知道郫县豆瓣的发展要有科技来支撑。早在2006年,“丹丹”便成立了技术中心研究改良产品。还与西华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研联盟,以高端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不断提升、创新、改良郫县豆瓣制作的各项指标,为郫县豆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保障。
有些花白的头发向后梳的整整齐齐,看上去十分精神。尽管今年已经74岁,但岳平还在打理着“丹丹”的一切事物,岳平说,现在公司财务、生产、市场等各方面都是自己管理,还不放心将“家业”完全交给两个儿子。问起何时退休,他表示还未想过该问题,“只要自己走得动、脑袋还能转,就不退休。”
岳平心中有个愿望,曾多次向人提及:让有人的地方,就有郫县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