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祭灶的怀想

作者 李家咏
2017年03月01日

祭灶,又叫小年,是汉族一项民间影响大、流传广的传统习俗。

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

这些大概就是有关祭灶神的来源记载吧,据说,自祭灶风俗流传以后的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规矩,于是祭灶也就成为固定的仪式流传开来。

小时候,盼过年就仿佛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祭灶,离年也就近了,于是,祭灶是年最隆重的节日。

那时,我们不大的老厝住着六、七户人家,每家六、七人,一幢古厝就拥挤着大小四十多人。祭灶日这天,吃完晚饭,每家早早就泡好茶,茶水里放着切得方方的红糖块,由每家小孩子端着从厝里最大辈的一个挨一个地敬茶,最小的孩子就给一块红糖块甜甜的含着,一厝里喜气洋洋的相互问候,充满着浓浓的亲情与祝福。

那时的古厝住的已经是隔了好几代的族亲,但相互间的团结、和睦、融洽得却像一家人,那暖意融融的不是亲情胜于亲情的温馨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路成长,一路快乐。我一直很怀念那个时候人性的善良,人和人之间的淳朴与简单。

小孩忙着端茶送水,大人早就聚在厅堂上说说笑笑,欢乐的气氛弥漫在祭灶日浓浓的夜色里。各家请了灶王爷后,都把自家的果子(所谓果子,无非是自家地里的花生、葵花籽、田埂豆、地瓜干等)端到每个人面前,很真诚的说,“请吃果子”,而后每个端送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句譬如,生财、发达,运气好、会读书之类的祝福语。我们小孩子会聚在一起数得到多少的祝福,谁的祝福语最好,而后将这些祝福语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和今天相比,那时祭灶的所有吃的都不及今天,但那份快乐却是叫人永远难忘的。有时,或许贫穷并不见得是件坏事,物质的简单更容易让人单纯、满足与快乐。

今天,又是祭灶节,外孙女问我为什么买那么多吃的,我和她说,今晚我们家的灶王爷要启程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我们家人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或赏或罚。所以,我们要买“祭灶糖”敬献祭灶,贿赂灶王爷的嘴,以便他老人家上天时多多甜言蜜语。

她听了后,认真的问我,“这些食物,灶王爷肯吃吗?”我一时语塞,现在的孩子对这些从超市买来的价格不便宜的食物几乎没有兴趣可言,于是,他们也就不再像我们当年那样去关心祭灶这样的习俗,或者说,都市生活已经没有了灶,他们也就不知道灶王爷之说,他们知道的祭灶更多的是从商家的广告零零星星的了解到的。

是的,当祭灶再一次到来时,发觉岁月的流逝带走了我们太多的东西,原先对年的那种期盼与喜悦和我们已经渐行渐远,好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像我和我这样年纪的人都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从小就已经接受了这种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面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补充。

我的同事就在今天就放下手头重要的事,紧赶慢赶着回家祭灶,结果路上堵车了,遗憾赶不上回家过小年祭灶了。我想说,该是轮到我和我的同事们这一代人真实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维系我们这个民族永恒不变的文化精神的时候了。我们会像当年我们的父母那样表现着对民族精神的敬仰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竭诚尽力地让祭灶习俗相传千年不衰。

我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对过年的感受如何的千差万别,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节日,它的历史积淀,它的文化载体,它的民族精神都是无可替代的,同时作为现存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将它一年年的传承和发扬,一代代的持之以恒。

年关又到,对于年来说,祭灶节如果是序曲,那么序曲一旦奏起 ,除夕来了,年也跟着就来了。

上篇:乡情萦萦绕我心
下篇:文艺副刊(总第236期)
分享到

© 2024 数字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demo.53bk.com/Content/weixinlogo.png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报发布软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更好,用户轻松发布报纸电子版。
http://demo.53bk.com/m/content/2017-03/09/002139.html
数字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