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汛桥镇峙前村,门口就有一条通往蒋山的路。
听奶奶说,以前,这是一条狭窄、弯曲、坑坑洼洼的泥泞小道。那时候它是那么胆小,从来不敢跟风雨做“斗争”:晴天大风一起,道路尘土飞扬,过往的行人个个紧皱眉头,屏住呼吸,像逃难一样跑过去。回家一看,头上、身上早已有了一层灰。最糟糕的就是靠边而住的我们,整天生活在蒙蒙的“大雾”中,饭桌上、床上全都是灰;暴雨一下,道路不仅坑坑洼洼,还盛满了黄泥汤,骑着自行车就像表演杂技——一会儿扭到这边,一会儿又滑到那边。更可怕的是,偶尔有汽车开过,你可就惨了,非把你变成泥人不可!奶奶说,有一次,她骑车去汛桥赶集,为了躲避汽车开过溅起的泥浆,往路边靠了靠,可是路太滑了,竟一下子连人带车摔进了旁边的稻田里,浑身是泥,满面是土,真是狼狈不堪。家乡的特产——茭白、冬笋、杨梅等,由于交通的不便,销路一直不好。
后来,这条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变了,变成了一条柏油马路。虽然这条路比以前的那条小路好了许多,但也有许多令人头疼的地方:新路刚建成不久,不知是质量问题,还是车辆过重的原因,柏油路面“毁容”了——高低不平,凹凸无序,有的地方路面破损,仿佛成了一个拦路虎,不时可以看到有人绊倒,爬起来后,鼻青脸肿;坐在公交车里就像坐轿子,颠得你屁股“开花”。这条路简直成了过往行人的“绊脚路”。
现在,那条“绊脚路”彻底下岗了。它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模样,变成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尘土飞扬、坑坑洼洼了,人车也各行其道,互不影响。道路两旁也脱胎换骨了,那一排排整齐的绿树,一盏盏高大的路灯,一块块如茵的草坪,都为它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大大小小的商贩也闻讯赶来,家乡的特产也因此坐上了汽车、乘上了火车,远销宁波、上海等地,数着辛苦赚得的钱,大伙儿都笑了。
走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我悠然自在,不用担心车轮下溅起的泥浆,也不用担心会被绊倒,再也听不到种种埋怨的声音了。家乡这条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它正带领着我们大踏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
评语:路的发展是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门前的路,以奶奶、妈妈的讲述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它几十年来的风雨变迁。
(指导教师:周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