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上海报纸电子版:民国时期上海传媒


2011年01月05日

一、 形形色色的报刊

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唯一合法的所谓报纸是渊源久远、历代相承的邸报,或曰京报,主要刊登皇帝诏书、皇室动态、官员任免升黜等事项,阅读对象主要限于统治阶级中上层。所以,邸报称不上大众传播媒介。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马礼逊等在澳门、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中外文报刊,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开始在中国出现。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开始有报纸,随后迅速发展,品种和发行量均居全国之首。

晚清上海报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发轫期(1850-1872)。1850年《北华捷报》发刊,标志着上海报纸的开端。1857年,《六合丛谈》创刊,标志着上海中文期刊的开始。1861年,《上海新报》问世,标志着中文报纸的开始。1872年《申报》问世以前的二十多年中,西文、中文报纸、期刊出过多种,但因其读者范围主要限于寓沪外侨和少数文化人当中,与一般市民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上海报刊发轫期。

(二)成型期(1872-1895)。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标志着上海报纸历史新阶段的开始。《申报》紧贴上海社会,在市民中影响广泛。晚其二十年问世的《新闻报》,风格亦类似。两报奠定了上海报纸的基本模式。上海人习称报纸为“申报纸”,正说明了《申报》在上海报纸历史上的象征意义。1874年《万国公报》的出版,奠定了此后综合性期刊的基本模式。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奠定了以后近三十年中上海画报的基本模式。

(三)发展期(1896-1911)。《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空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救亡运动的高涨,维新人士开始自办报刊,上海为其主要阵地。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是上海此类报纸之滥觞,也是全国维新报刊的蓝本。此后,上海国人自办的报纸、期刊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晚清上海的报刊有三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第一份英文报纸,始于1850年;第一份中文报纸,始于1861年;第一份中文杂志,始于1857年。这在全国名列前茅。第二,品种繁多。语种方面,除了中文,英、日、法、德、葡、俄等多种外文均有。中文报刊有460种,外文报刊有54种,在全国均排名榜首。品种方面,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有政府办的,有私人办的;有世俗的,有宗教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文化派别,在上海几乎都有刊物。就专业性而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各门各类,几乎都有专门刊物或报纸。第三,全国意识。上海有些报刊是纯地方性的,更多的是全国性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外交报》、《东方杂志》等,从报名到内容,视野都在全国乃至世界,并不限于上海。这是上海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政治重镇的反映。

外文报刊首开风气

晚清上海报刊,以文种而论,主要可分外文与中文两类。当然,在外文中,有西文与日文之别。西文中,有英、法、德等文之别。

上海西文报刊就全国范围而言,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据统计,1911年以前,在中国境内共出版过136种外文报刊,其中54种由上海出版,占39.7%。54种中,英文34种,法文10种,德文3种,日文7种[1]。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英、法、德文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如《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法新汇报》、《德文新报》等。

上海出版最早的报纸是《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创办,周刊。1864年7月1日,由于需要刊载的信息日多,报馆另出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华捷报》乃成为《字林西报》的每周增刊。报馆初设汉口路,1901年迁外滩17号。奚安门原是英国一个拍卖商,来上海后,认为在这里办报可以有所作为,于是购买机器,创办了这份报纸。他在创刊号上发表《致读者书》,揭明宗旨:上海开埠已有六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已成亚洲第四大港,在上海创办一个报刊的时机已经来临,这有利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大英帝国乃至整个世界对上海的重视。奚安门并非报人出身,自撰稿件也不多,但他善于组稿,使上海外侨中的社会名流、传教士、学者都乐为撰稿人。他于1856年3月22日在上海逝世后,报纸编务由史密司(J.Mackrill Smith)、康普东(Charles Spencer Compton)、马诗门(Samuel Mossman)等相继负责。

《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均以报道上海外侨所关心的消息为主,包括国际新闻、中国新闻、内地通信、上海地区新闻、外侨生活、租界要事等,常对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及国内重大事件发表意见,对太平天国起义、小刀会起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起义军攻占江南制造局等事件报道尤多。其本埠新闻专门报道上海发生的重大社会新闻。它信息来源广泛,除了采用西方通讯社消息外,还聘请著名外籍人士,内地教会人士为通讯员、访事员。曾出版十几种增刊、纪念刊、特刊和附刊,其中《字林行名薄》、《北华捷报·商情报告》(1867年)对研究晚清上海社会、经济很有价值。《字林西报》直至1951年停刊,历时一个世纪,是上海也是整个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北华捷报》创办的那一年,上海只有220个外国人,英租界规模还不算大。此后几年,因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租界人口大增,英租界房地产及各种生意空前繁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此地淘金,到1865年,上海已有2757名外国人。供外侨阅读的西文报纸也有了四份,全是英国人办的。其中,《上海每日时报》,1861年9月15日创刊,天孙洋行出版,英人威脱(Wynter)主办,办事处设在界路(今河南路),史密斯(J.M.Smith)任主笔,内容有贸易、商业和市场消息,为商业性报纸。1862年馆主因债务问题离开上海,报纸于4月停刊。《祺祥英字新报》,1862年由怡和洋行创办,日报,曾在香港办报的英人琼司 (Treasure Jones)任主笔,在六十年代的上海外侨中很有影响,1869年12月因经费拮据而停刊。《中国之友》,先前在香港、广州出版,1863年1月迁到上海,笪润特(William Tarrant)主编,五年后报纸所有权转让给琼司。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上海报纸电子版:上海报纸的早晨之战
分享到

© 2024 数字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demo.53bk.com/Content/weixinlogo.png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报发布软件,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更好,用户轻松发布报纸电子版。
http://demo.53bk.com/m/content/2010-12/29/000200.html
数字报电子版